2008年12月15日星期一

季羡林谈师友--第一部分忆念胡也频先生

胡也频,这个在中国近代革命史上和文学史上宛如夏夜流星一闪即逝但又留下永恒光芒的人物,知道其名者很多很多,但在脑海中尚能保留其生动形象者,恐怕就很少很少了。我有幸是后者中的一个。
我初次见到胡先生是60年前在山东济南省立高中的讲台上。我当时只有18岁,是高中三年级的学生。他个子不高,人很清秀,完全是一副南方人的形象。此时日军刚刚退出了占领一年的济南。国民党的军队开了进来,教育有了改革。旧日的山东大学附设高中改为省立高中。校址由绿柳红荷交相辉映的北园搬到车水马龙的杆石桥来,环境大大地改变了,校内颇有一些新气象。专就国文这一门课程而谈,在一年前读的还是《诗经》、《书经》和《古文观止》一类的书籍,现在完全改为读白话文学作品。作文也由文言文改为白话文。教员则由前清的翰林、进士改为新文学家。对于我们这一批年轻的大孩子来说,顿有耳目为之一新的感觉,大家都兴高采烈了。高中的新校址是清代的一个什么大衙门,崇楼峻阁,雕梁画栋,颇有一点威武富贵的气象。尤其令人难忘的是里面有一个大花园。园子的全盛时期早已成为往事。花坛不修,水池干涸,小路上长满了草。但是花木却依然青翠茂密,浓绿扑人眉宇。到了春天、夏天,仍然开满似锦的繁花,把这古园点缀得明丽耀目。枝头、丛中时有鸟鸣声,令人如入幽谷。老师们和学生们有时来园中漫步,各得其乐。胡先生的居室就在园门口旁边,常见他走过花园到后面的课堂中去上课。他教书同以前的老师完全不同。他不但不讲《古文观止》,好像连新文学作品也不大讲。每次上课,他都在黑板上大书“什么是现代文艺”几个大宇,然后滔滔不绝地讲了起来,直讲得眉飞色舞,浓重的南方口音更加难懂了。下一次上课,黑板上仍然是七个大字:“什么是观代文艺?”我们这一群年轻的大孩子听得简直像着了迷。我们按照他的介绍买了一些当时流行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书籍。那时候,“马克思主义”这个词儿是违禁的,人们只说“普罗文学”或“现代文学”,大家心照不宣,谁都了解。有几本书的作者我记得名叫弗里茨,以后再也没见到这个名字。这些书都是译文,非常难懂,据说是从日文转译的俄国书籍。恐怕日文译者就不太懂俄文原文,再转为汉文,只能像“天书”了。我们当然不能全懂,但是仍然怀着朝圣者的心情,硬着头皮读下去。生吞活剥,在所难免。然而“现代文艺”这个名词却时髦起来,传遍了高中的每一个角落,仿佛为这古老的建筑增添了新的光辉。我们这一批年轻的中学生其实并不真懂什么“现代文艺”,更不全懂什么叫“革命”。胡先生在这方面没有什么解释。但是我们的热情却是高昂的,高昂得超过了需要。当时还是国民党的天下,学校大权当然掌握在他们手中。国民党最厌恶、最害怕的就是共产党,似乎有不共戴天之仇,必欲除之而后快。在这样的气氛下,胡先生竟敢明目张胆地宣传“现代文艺”,鼓动学生革命,真如太岁头上动土,国民党对他的仇恨是完全可以想象的。胡先生却是处之泰然。我们阅世未深,对此完全是麻木的。胡先生是有社会经历的人,他应该知道其中的利害,可是他也毫不在乎。只见他那清瘦的小个子,在校内课堂上,在那座大花园中,迈着轻盈细碎的步子,上身有点向前倾斜,匆匆忙忙,仓仓促促,满面春风,忙得不亦乐乎。他照样在课堂上宣传他的“现代文艺”,侃侃而谈,视敌人如草芥,宛如走入没有敌人的敌阵中。他不但在课堂上宣传,还在课外进行组织活动。他号召组织了一个观代文艺研究会,由几个学生积极分子带头参加,公然在学生宿舍的走廊上,摆上桌子,贴出布告,昭告全校,踊跃参加。当场报名、填表,一时热闹得像是过节一样。时隔60年,一直到今天,当时的情景还历历如在眼前,当时的笑语声还在我耳畔回荡,留给我的印象之深,概可想见了。有了这样一个组织,胡先生还没有满足,他准备出一个刊物,名称我现在忘记了。第一期的稿子中有我的一篇文章,名叫《现代文艺的使命》。内容现在完全忘记了,无非是革命,革命,革命之类。以我当时的水平之低,恐怕都是从“天书”中生吞活剥地抄来了一些词句,杂凑成篇而已,决不会是什么像样的文章。正在这时候,当时蜚声文坛的革命女作家、胡先生的夫人丁玲女士到了济南省立高中,看样子是来探亲的。她是从上海来的。当时上海是全国最时髦的城市,领导全国的服饰的新潮流。丁玲的衣着非常讲究,大概代表了上海最新式的服装。相对而言,济南还是相当闭塞淳朴的。丁玲的出现,宛如飞来的一只金凤凰,在我们那些没有见过世面的青年学生眼中,她浑身闪光,辉耀四方。记得丁玲那时候比较胖,又穿了非常高的高跟鞋,济南比不了上海,马路坑坑洼洼,高低不平。高中校内的道路,更是年久失修。穿平底鞋走上去都不太牢靠,何况是高跟鞋。看来丁玲就遇上了“行路难”的问题。胡先生个子比丁玲稍矮,夫人“步履维艰”,有时要扶着胡先生才能迈步。我们这些年轻的学生看了这情景,觉得非常有趣。我们就窃窃私议,说胡先生成了丁玲的手杖。我们其实不但毫无恶意,而且是充满了敬意的。我们心中真觉得胡先生是一个好丈夫,因此对他更增加了崇敬之感,对丁玲我们同样也是尊敬的。不管胡先生怎样处之泰然,国民党却并没有睡觉。他们的统治机器当时运转得还是比较灵的。国民党对抗大清帝国和反动军阀有过丰富的斗争经验,老谋深算,手法颇多。相比之下,胡先生这个才不过二十多岁的真正的革命家,却没有多少斗争经验,专凭一股革命锐气,革命斗志超过革命经验,宛如初生的犊子不怕虎一样,头顶青天,脚踏大地,把活动都摆在光天化日之下。这确实值得尊敬。但是,勇则勇矣,面对强大的掌握大权的国民党,是注定要失败的。这一点,我始终不知道胡先生是否意识到了。这个谜将永远成为一个谜了。事情果然急转直下,有一天,国文课堂上见到的不再是胡先生那瘦小的身影,而是一位完全陌生的老师。全班学生都为之愕然。小道消息说,胡先生被国民党通缉,连夜逃到上海去了。到了第二年,1931年,他就同柔石等四人在上海被国民党逮捕,秘密杀害,身中十几枪。当时他只有28岁。鲁迅先生当时住在上海,听到这消息以后,他怒发冲冠,拿起如椽巨笔,写了这样一段话:“我们现在以十分的哀悼和铭记,纪念我们的战死者,也就是要牢记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历史的第一页,是同志的鲜血所记录,永远在显示敌人的卑劣的凶暴和启示我们的不断的斗争。”(《二心集》)这一段话在当时真能掷地作金石声。胡先生牺牲到现在已经60年了。如果他能活到现在,也不过八十七八岁,在今天还不算是太老,正是“余霞尚满天”的年龄,还是大有可为的。而我呢,在这一段极其漫长的时间内,经历了极其曲折复杂的行程,天南海北,神州内外,高山大川,茫茫巨浸:走过阳关大道,也走过独木小桥,在“空前的十年”中,几乎走到穷途。到了今天,我已由一个不到20岁的中学生变成了皤然一翁,心里面酸甜苦辣,五味俱全。但是胡先生的身影忽然又出现在眼前,我有点困惑。我真愿意看到这个身影,同时却又害怕看到这个身影,我真有点诚惶诚恐了。我又担心,等到我这一辈人同这个世界告别以后,脑海中还能保留胡先生身影者,大概也就要完全彻底地从地球上消逝了。对某一些人来说,那将是一个永远无法弥补的损失。在这里,我又有点欣慰:看样子,我还不会在短期中同地球“拜拜”。只要我在一天,胡先生的身影就能保留一天。愿这一颗流星的光芒尽可能长久地闪耀下去。

2008年12月9日星期二

人民币要以实物为锚

googlead('pub-3250192519520566', '728', '90');
google_ad_client = 'pub-3250192519520566'; google_ad_width = 728; google_ad_height = 90; google_ad_format = '728x90_as'; google_ad_type = 'text'; google_ad_channel ='';

window.google_render_ad();
——《多难登临录》,三之二拙作《鼓励内供远胜鼓励内需》一文发表后,一些读者问:内需不足,何来鼓励内供了?问得不蠢(一笑),先略作解释吧。西方经济学有一个古老相传的定律,大名鼎鼎,相当经典,称为萨伊定律(Say’s Law)。这定律说:供给自动创造需求。在一个物品换物品的经济下,这定律一定对;在以真金白银作货币的情况下,这定律也对。然而,一旦用上纸币,出现了信贷膨胀与收缩的情况,这定律就不一定对了。有错,但不是全错,这定律今天可怜地被学者们遗忘了。写《内供》一文时,我没有想到萨伊定律,只是发稿后觉得相近。我当时的想法,是物品凡有市场,价够低一定有需求,而供应者的收入增加,自己需求去也。至于产出成本那方面,市场势弱是会自调下降的,所以政府不要在劳工或其它生产要素市场阻碍价格下降。三十年代时美国的经济出了大事,一个主要原因是工资下调有困难。无意间我把萨伊定律救了一救。《内供》一文还有其它要点,归纳起来主要是说,今天国内有出口退税、有来料加工、有国际歧视,有复杂税制,等等,加起来对内供有很大的杀伤力,要大手清除。读者可能不知道,今天在国内产出的档次较高的产品,在国外销售,其价格比同样产品在国内低相当多!这是政府鼓励外销而不鼓励内销所致。今天要清除其中障碍,清除后,以自由市场的成本算,内销之价当然要比外销为低。这里还有另一个要点:因为政府历来漠视内销,国内的产品市场虽然发展得好,但批发与零售之间的运作就有不少问题。国产外销之价低于国产内销的,国内的批发与零售之间不容易运作得好。转谈人民币——是接前文要说的第七项——认为需要改制。这就是我建议过多次的转用一篮子物品为货币之锚。不因为是我的发明,而是经过几年的观察,加上目前的国际形势,以一篮子物品为锚是更对了。先要澄清的,是我认为无锚的货币制度(fiat money)不可取。我跟进「货币」这门学问四十六年了:一九六二师从Karl Brunner;六三聆听师兄Alan Meltzer讲解重要的银根分析;六七结交佛利民、夏理?庄逊、蒙代尔等货币专家;八三香港考虑钞票局时,跟Alan Walters及Charles Goodhart等大师求教过。耳闻目染,观察思考,知道无锚货币有不可以解决的困难。首先是在地球一体化的情况下,我们再不知道一个国家的货币量要怎样算才对。确知这困难是一九九五年,师兄Meltzer访港,跟我到雅谷进午餐。他是货币量分析的顶级专家,说有点胡涂了。他说几年来美国的货币量上升率很高,但通胀却不回头。几天后我想到的解释,是九一波斯湾之战后,举世争持美元,美元币量的上升因而对美国本土的通胀没有多大影响。这问题一九六八年另一位朋友(Tom Saving)注意到,佛利民当时持不同看法。佛老谢世前两年——约二○○四吧——也意识到他信奉多年的币量理论出现了问题。北京考虑解除外汇管制,屈指一算,起码有二十年了,时宽时紧,汇管今天还在。今天工业的发展遇难,北京的朋友看来是意识到解除汇管有助。我认为此管也,一两年内会撤销。撤销汇管当然对,但让人民币自由进出,在无锚货币制下国内的通胀或通缩很难处理。这就是一九九五年师兄提到的头痛问题。还有另一个可以是更头痛的问题:没有汇管,外间的汇市可以大炒特炒,导致人民币的国际汇率有反复无常的波动,对中国的发展是不利的。以一篮子外币挂钩算是有锚,但几年前我说过,这会惹来一篮子的麻烦。事实上,人民币跟一篮子外币钩了几年,效果真的不是那么好。再者,以一篮子外币挂钩,外汇的炒买炒卖不能摆脱,而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一篮子国家联手来炒是头痛万分的事。不管是无锚货币制,或以一篮子外币为锚,那所谓货币政策不能不用。西方之邦,大约有十多年,主要的货币政策是采用师兄的建议:调控银根(monetary base)。格林斯潘主席联储后,转用利率调控。辘上辘落,辘了八次。我早就说过,这样辘上辘落早晚会辘瓜。利息是一个价,而在市场竞争下,利率会与投资的回报率看齐。利率不依市场地辘上辘落,投资的回报率却不这样,投资者只能以利率的平均预期作决策。看错了,出了大错,怎么办?这就是今天金融灾难的一个起因。可以这样看吧。美国的金融制度大有问题:浮沙指数(借贷与抵押的比率)太高,金融市场合约的交错织合不对。跟着是次贷容易出事,年多前的出事是导火线。我认为这导火线的点火,起于格林斯潘退休前与退休后,美国的利率一连上升了无数次,跟着高企不下,推翻了市场的一般预期,投资者一起中计去也。以一篮子物品作为人民币之锚,可以避开了上述的种种困难。多年前与佛利民研讨过,他认为原则上可行,但需要的物品储存及交收成本太高。当时大家都没有想到主事的央行根本不需要有物品储存,物品的交收与央行无关。央行只要把人民币钩着一篮子可以在市场成交的物品的指数。这是我从思考朱镕基的货币政策时想到的。原则与昔日的金本位与银本位差不多,是以实物为锚,但央行不需要有金或银在手,而篮子内的不同物品种类够多,避开了单以金或银为锚可能遇到的市场金价或银价波动太大而惹来的麻烦。曾经解释过好几次以一篮子物品为锚的方法,读者一般想得太深,不明白,这里从浅再说。(一)选取三十至一百种物品,最好依照中国人民在衣、食、住、行这几方面的大概分配,不需要精确。需要精确的是每种物品的质量,例如是哪种白米、哪种棉花,等等。跟着需要的,是每种物品要随时有一个清楚明确的市价,不能讨价还价的,所以要在期货市场及批发市场选择,在哪地的市场都可以。(二)假设篮子内的物品有六十种,每种的量有多少,选好后固定不变(有必要时可变,也可改换物品)。例如篮子里有多少只鸡蛋、多少两花生油、多少毫克黄金、多少公升石油……等等。金、银、铜、铁等要有,木材、水泥等要有,农产品要有,衣料等都要有。(三)央行选出一个人民币的整数,说五千元吧,固定了这五千元可以在指定的不同市场购买这一篮子有多大,把这五千元化作指数,说是一百。可以调整。如果一年内容许那篮子的物价上升百分之五,是说该年容许上限五千二百五十元购买这篮子,指数上限是一○五,是通胀。倒过来,指数九十八是通缩百分之二。我认为每年上五下二是适当的上下限选择。(四)不调整指数,整个篮子的总价不变。篮子内的每种物量也不变,但物与物之间的相对价格是自由变动的,由市场决定,政府不要管。央行只是稳守上述的一篮子物价指数。(五)央行完全不需要有物品的存货,不需要负责物品的交收。任何人真的要购买这篮子物品,可以在指定的市场自己购买。不需要百分之百跟央行选定的相同,很相近足够。这就是我说过多次的可以在市场成交的物品指数了。多年前美国曾经吵过以消费者的物价指数为美元之锚,行不通,因为该指数是不可以在市场成交的。我说的一篮子物品可以容易地在市场成交(五千元只购一篮子量太少,按价购买三十篮子容易)。(六)央行可以心安理得地解除所有外汇管制了。人民币对所有外币的汇率完全自由浮动。央行春江水暖鸭先知,不管汇率,只守一篮子物品的物价指数,见有压力下降(即人民币有上升压力),就把人民币放出去,大手放出则大赚外汇。见该篮子的物价指数有上升压力。(即人民币有贬值压力),则倒过来,以外汇储备或其它办法把人民币收回。是放是收,主要是调校人民币钞票的发行量,其它的货币量度不重要。只要篮子内的不同物品种类够多,没有谁会炒人民币。有了上述,中国不可能再有不可以接受的通胀或通缩。央行不需要调控利率。利率由市场决定,也即是由银行与顾客的供求关系决定了。市场的投资会活跃起来。这方面央行的工作与权力是少了的。监管银行的工作不减,管理储备的工作不减。另一方面,因为汇管的解除,无数的外地与金融有关的机构会涌到浦东去,让央行一起监管,恐怕有点手忙脚乱了。过瘾精彩,北京的朋友怕什么呢?回头说起笔提到的萨伊定律。人民币采用一篮子物品为锚,这定律会再大显神通。

2008年11月15日星期六

“无限之生”的界线(冰心的散文)

“无限之生”的界线
我独坐在楼廊上,凝望着窗内的屋子。浅绿色的墙壁,赭色的地板,几张椅子和书桌;空沉沉的,被那从绿罩子底下发出来的灯光照着,只觉得凄黯无色。
这屋子,便是宛因和我同住的一间宿舍。课余之暇,我们永远是在这屋里说笑,如今宛因去了,只剩了我一个人了。她去的那个地方,我不能知道,世人也不能知道,或者她自己也不能知道。然而宛因是死了,我看见她病的,我看见她的躯壳埋在黄土里的,但是这个躯壳能以代表宛因么!
屋子依旧是空沉的,空气依旧是烦闷的,灯光也依旧是惨绿的。我只管坐在窗外,也不是悲伤,也不是悚惧;似乎神经麻木了,再也不能迈步进到屋子里去。
呵,你是—个破坏者,你是一个大有权威者!世界既然有了生物,为何又有你来摧残他们,限制他们?无论是帝王,是英雄,是……一遇见你,便立刻撇下他一切所有的,屈服在你的权威之下;无论是惊才,绝艳,丰功,伟业,与你接触之后,不过只留下一掊黄土!
我想到这里,只觉得失望,灰心,到了极处!─一这样的人生,有什么趣味?纵然抱着极大的愿力,又有什么用处?又有什么结果?到头也不过是归于虚空,不但我是虚空,万物也是虚空。
漆黑的天空里,只有几点闪烁的星光,不住的颤动着。树叶楂楂槭槭的响着。微微的一阵槐花香气,扑到阑边来。我抬头看着天空,数着星辰,竭力的想慰安自己。我想:─—何必为死者难过?何必因为有“死”就难过?人生世上,劳碌辛苦的,想为国家,为社会,谋幸福;似乎是极其壮丽宏大的事业了。然而造物者凭高下视,不过如同一个蚂蚁,辛辛苦苦的,替他同伴驮着粟粒一般。几点的小雨,一阵的微风,就忽然把他渺小之躯,打死,吹飞。他的工程,就算了结。我们人在这大地上,已经是像小蚁微尘一般,何况在这万星团簇,缥缈幽深的太空之内,更是连小蚁微尘都不如了!如此看来,……都不过是昙花泡影,抑制理性,随着他们走去,就完了!何必……
想到这里,我的脑子似乎胀大了,身子也似乎起在空中。
勉强定了神,往四围一看:─—我依旧坐在阑边,楼外的景物,也一切如故。原来我还没有超越到世外去,我苦痛已极,低着头只有叹息。
一阵衣裳的声音,仿佛是从树梢下来,─—接着有微渺的声音,连连唤道:“冰心,冰心!”我此时昏昏沉沉的,问道:“是谁?是宛因么?”她说:“是的。”我竭力的抬起头来,借着微微的星光,仔细一看,那白衣飘举,荡荡漾漾的,站在我面前的,可不是宛因么!只是她全身上下,显出一种庄严透彻的神情来,又似乎不是从前的宛因了。
我心里益发的昏沉了,不觉似悲似喜的问道:“宛因,你为何又来了?你到底是到哪里去了?”她微笑说:“我不过是越过‘无限之生的界线’就是了。”我说:“你不是……”她摇头说:“什么叫做‘死’?我同你依旧是一样的活着,不过你是在界线的这一边,我是在界线的那一边,精神上依旧是结合的。不但我和你是结合的,我们和宇宙间的万物,也是结合的。”
我听了她这几句话,心中模模糊糊的,又像明白,又像不明白。
这时她朗若曙星的眼光,似乎已经历历的看出我心中的症结。便问说:“在你未生之前,世界上有你没有?在你既死之后,世界上有你没有?”我这时真不明白了,过了一会,忽然灵光一闪,觉得心下光明朗澈,欢欣鼓舞的说:“有,有,无论是生前,是死后,我还是我,‘生’和‘死’不过都是‘无限之生的界线’就是了。”
她微笑说:“你明白了,我再问你,什么叫做‘无限之生’?”我说:“‘无限之生’就是天国,就是极乐世界。”她说:“这光明神圣的地方,是发现在你生前呢?还是发现在你死后呢?”我说:“既然生前死后都是有我,这天国和极乐世界,就说是现在也有,也可以的。”
她说:“为什么现在世界上,就没有这样的地方呢?”我仿佛应道:“既然我们和万物都是结合的,到了完全结合的时候,便成了天国和极乐世界了,不过现在……”她止住了我的话,又说:“这样说来,天国和极乐世界,不是超出世外的,是不是呢?”我点了一点头。
她停了一会,便说:“我就是你,你就是我,你我就是万物,万物就是太空:是不可分析,不容分析的。这样─—人和人中间的爱,人和万物,和太空中间的爱,是昙花么?是泡影么?那些英雄,帝王,杀伐争竞的事业,自然是虚空的了。我们要奔赴到那‘完全结合’的那个事业,难道也是虚空的么?去建设‘完全结合’的事业的人,难道从造物者看来,是如同小蚁微尘么?”我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只含着快乐信仰的珠泪,举头望着她。
她慢慢的举起手来,轻裾飘扬,那微妙的目光,悠扬着看我,琅琅的说:“万全的爱,无限的结合,是不分生─—死─—人─—物的,无论什么,都不能抑制摧残他,你去罢,─—你去奔那‘完全结合’的道路罢!”
这时她慢慢的飘了起来,似乎要乘风飞举。我连忙拉住她的衣角说,“我往哪里去呢?那条路在哪里呢?”她指着天边说,“你迎着他走去罢。你看─—光明来了!”
轻软的衣裳,从我脸上拂过。慢慢的睁开眼,只见地平线边,漾出万道的霞光,一片的光明莹洁,迎着我射来。我心中充满了快乐,也微微的随她说道:“光明来了!"
(本篇作于192O年4月lO日,最初发表于北京《晨报》192O年4月3O日,后收入北新书局出版的黄皮丛书之一《闲情》,北新书局1932年12月初版。)

2008年10月9日星期四

历史的代价——新作《乱世红颜》序言

南朝宋人虞通之在其所著《妒记》中讲过一则有趣的故事:东晋谢安的妻子刘夫人生性嫉妒,不许谢安纳妾。谢安的子侄都很替他不平,有一天相约来劝刘夫人。怎么劝呢?他们在刘夫人面前大谈《诗经?螽斯》一篇。《螽斯》不是通过昆虫螽斯的擅长生育来赞美文王的妻子不嫉妒,所以文王才能子孙成行吗?刘夫人听来听去,明白孩子们的意思了,就问:这首诗是谁写的呀?孩子们回答:周公写的。刘夫人笑着说:周公是个男人,自然这么说,如果让周姥写,恐怕就不会这么说了!其实,就唐朝,乃至从古到今的整个中国社会而言,无论制礼作乐还是讲经修史,不都是“周公”而非“周姥”吗!正因为有这样的文化传统,所以当我们在史册中看到魏元忠激烈地反对安乐公主当“皇太女”时,会视他为忠臣烈士;而看到祝钦明主张让韦皇后充当祭天亚献,则斥之为奸佞小人。甚至,这个拥有皇太女和亚献皇后的时代,也被我们称为乱世,打入另册。   然而,所谓乱世,不正是异端思想的发源处吗?在武则天成功打破女子不得称帝的规则后,更多的女性认为,女人和男人一样,也可以拥有公权力。唐中宗一朝,垂帘听政的韦皇后上表,请求所有不因为丈夫或儿子的功劳而获得封爵的妇女,都可以把封爵传给子孙;与此同时,姝秀辩敏的安乐公主则要求中宗立自己为皇太女!也许,无论是韦皇后还是安乐公主,都只是想追踪武则天的足迹成为女皇,但是,从思想史的角度看,这却是一些颠倒乾坤的要求。韦皇后的请求意味着,女性可以传授政治权力;而安乐公主的要求则意味着,女性也可以继承政治权力!这样的要求,其实是想把武则天的超常发挥常规化;这样的想法,也不啻是中古中国的男女平权宣言!   如果女皇成为可能,那么,女性入朝为官不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么?聪明如上官婉儿,未尝没有这种想法。中唐诗人吕温写过一首《上官昭容书楼歌》,诗的起首便是:“汉家婕妤唐昭容,工诗能赋千载同。自言才艺是天真,不服丈夫胜妇人。”婉儿号称“内宰相”,然而,内外之间的界限一定就如此严格吗?   毫无疑问,韦皇后等人的女性意识与她们的政治企图紧密相关,但这并不代表女权本身的虚妄。事实上,一个与唐代的社会现实相违背的普世价值——男女平权观念正隐藏在丑恶的政治斗争中。同样吊诡的是,也正是政坛红妆们的理想与奋斗使得当时的政治斗争更加丑恶。 假如她们成功了又如何呢?虽然人们常说历史不容假设,但我还是忍不住玄想。我觉得,历史曾经有多种可能,就像人生也可能有多种际遇一样,人类所作出的一切选择,都只能是实然而非必然。但是无论如何,有选择就会有牺牲,牺牲掉的可能风光旖旎——如同那些薄命的红颜;然而,换来的也许更加波澜壮阔——如同令人低回不已的锦绣盛唐。其实,历史的矛盾性与复杂性不也正是历史的生命所在吗!   可能有读者注意到了,我的序言中唯独没有提到太平公主。不错,因为正文中有更多她的故事,请您耐心地往下翻。

太宗为什么不爱武则天?

既然武则天是个英雄,怎么就让入宫这十二年光阴稀里糊涂地荒废过去了?我想,要分析武则天为什么没有得到唐太宗的欢心,先得分析一下唐太宗究竟喜欢什么样的女人。  唐太宗喜欢什么样的女人呢?有一个女人是唐太宗终身爱慕的,她就是长孙皇后。长孙皇后是唐太宗一生最敬重的女人。她从小知书达理,十三岁时嫁给了秦王李世民。李世民当了皇帝之后常常想和她探讨国家大事,但是,长孙皇后总是避而不答,她说:“牝鸡之晨,惟家之索。妾以妇人,岂敢预闻政事?”意思是母鸡打鸣那是家门不幸啊,我一个妇道人家,怎么可以干涉国家大事?因此,无论唐太宗怎么问,她都三缄其口。那么,长孙皇后是不是一个只关心柴米油盐,对政治一无所知、不感兴趣的人呢?当然不是。我举几个例子,大家就明白了。  第一,大家都知道,李世民是个少年英雄,在他当秦王的时候,和父亲李渊一起东征西讨,建立了赫赫战功。李渊集团最大的几个对手窦建德、王世充等,都是李世民拿下的。功劳大了,他的野心也就膨胀了,不甘心只当秦王,他想当皇太子,进而当皇帝。在野心的驱使下,李世民和他的哥哥太子李建成、弟弟李元吉以及父亲唐高祖李渊的矛盾与日俱增。在这种宫廷危机的紧张氛围中,长孙氏怎么办呢?她谨小慎微,非常卖力地孝敬李渊,讨得他老人家的欢心,同时委曲求全地拉拢李渊身边的妃嫔,和她们搞好人际关系。这有什么用呢?其实这等于在李渊身边安插了许多眼线。这样一来,李渊和其他儿子的一举一动,都尽收于李世民的眼底。兵法中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长孙氏在李世民获取敌方情报方面立了大功。  第二,在玄武门之变的时候,李世民与父亲、兄弟的矛盾已经白热化,要兵戎相见。李世民亲自上阵,长孙氏则在秦王府鼓舞将士,勉励他们奋勇杀敌。在夫妻双方的共同努力下,玄武门之变一举成功,李世民登上了皇帝宝座,长孙氏也因此成为皇后。  第三,李世民做了皇帝后,励精图治。他唯恐自己做得不好,常常虚怀若谷地跟大臣们说:“我有什么不对的地方,你们一定要提出来,要直言己见。”臣子中魏徵做得最好。魏徵是个有名的谏臣,给李世民提意见是他的职责,而且他说话直截了当,经常让太宗下不来台。有一天在殿廷上,他终于把唐太宗惹恼了。唐太宗回到后宫后怒气难平,越想越气,觉得自己颜面尽失,自言自语道:“会当杀此田舍翁!”就是说,我一定要把这个乡巴佬给收拾掉!长孙皇后听到这句话之后,不言不语,娉娉婷婷转身进屋,不一会儿穿着厚重的朝服走出来,对着唐太宗行跪拜之礼。朝服那可是皇后在重大场合穿的大礼服啊。唐太宗吓了一跳,忙问:“皇后为什么要对我行此大礼呢?”长孙皇后说:“妾闻君明则臣直。”如今魏徵敢于直言进谏,说明您是个非常英明的皇帝啊,所以我特意向您表示祝贺!唐太宗听了龙颜大悦,同时也明白了皇后的用心:皇后这是在劝谏自己,做皇帝要有气度,胸怀要像大海一样,容纳百川,哪能为了一点小事就要杀人呢!  第四,长孙皇后是一个很贤德的人,但是由于太操心,身体又不好,三十六岁就撒手人寰了。她病入膏肓的时候,无论皇帝还是太子都十分着急。病笃乱投医,太子承乾出主意说:“医药备尽,尊体不瘳,请奏赦囚徒,并度人入道,冀蒙福助。”想要赦免犯人,再多度一些僧人,为她祈福延寿。可是长孙皇后说:“死生有命,非人力所加。若修福可延,吾素非为恶。若行善无效,何福可求?”表示坚决反对。弥留之际,她对唐太宗说:您千万不要重用外戚,现在我娘家人都已经当官了,可是您千万不要让他们当位高权重的大官,“慎勿处之权要”。为什么呢?因为自古外戚干政没有好结果,您要真对我好,真对我娘家好,就别给他们干政的机会。她还说,我死之后,千万不要厚葬。我活着的时候,作为一个女人,无益于天下;死了,怎么能让国家浪费资财在我的葬礼上呢。真是一个简朴而又识大体的皇后典范。  通过这样一些例子,我们可以看出,长孙皇后并不是真的对政治漠不关心。其实她对政治深谙其道,所作所为极其到位,但又有分寸。所以当她闭上双眼时,唐太宗悲痛欲绝,说:“我在内宫失去了一个好帮手!”从此再也没有立过皇后。太宗还特地在宫内建造了一座塔,登塔瞭望,可以看到皇后所葬之地昭陵,用这种方式寄托他的哀思。  可能有人会说:长孙皇后和唐太宗是结发夫妻,本来就感情深厚,和武则天没有可比性,而且孤例不为证。只看一个长孙皇后远不能能够说明唐太宗到底喜欢什么样的女人,而且也看不出武则天有什么欠缺。  那我们就再举一个女人的例子。这个女人和武则天就有可比性了。她也曾深得唐太宗的喜欢。她姓徐名惠,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徐惠从小号称神童,五个月会说话,四岁熟读《毛诗》、《论语》,八岁就能写出洋洋洒洒的文章。就在武则天进宫前后,徐惠也被征召入宫封为才人。这个经历不是跟武则天很相像吗?而且起点也一样,都是才人。徐才人进宫之后,知书达理,而且非常关心国家大事。她看到唐太宗在经过多年的励精图治,国家蒸蒸日上后,有点志得意满了。她觉得此风不可长,就给太宗上书,说:“伏愿抑志裁心,慎终如始,削轻过以添重德,循今是以替前非。”意在劝谏唐太宗戒骄戒躁,保持革命本色。革命的路还很漫长,打江山难,守住江山更难,希望皇帝能善始善终。在她身上一下子看到了长孙皇后的影子,唐太宗非常欣赏。没过多久,徐才人就升为徐婕妤,从五品升到三品了。徐婕妤继续关心国家大事,很快又变成充容了。充容是九嫔之中的一个名号。嫔是二品,所以徐惠又从三品上升至二品。贞观二十三年,唐太宗去世,徐充容非常哀伤,她说先帝有厚恩于我,我发誓要追随他于地下。于是她有病也不肯吃药,很快也殉情而死了。死后被追赠为徐贤妃。从徐才人到徐婕妤,到徐充容,再到徐贤妃,徐惠从五品一直上到一品。反观当时的武则天呢?她是从武才人,到武才人,最后还是武才人。很明显,徐惠的性格和为人也比武则天更讨唐太宗喜欢。综合徐贤妃和长孙皇后这两个人,我们可以看出唐太宗究竟喜欢什么样的女人了。我归纳了三项素质:  第一点,要摆正位置,恪守妇道。一定要明白自己的身份,有事可以干在前头,但不能争功,表现欲不能太强,要甘心做幕后英雄。  第二点,要胸怀天下,善谋大事。皇帝治理天下,风雨一肩挑,需要有人帮助他出主意,想办法,解决问题。所以当后妃一定要有眼光,有胸怀,还要有办理政治事件的能力。  第三点,要温柔敦厚,外柔内刚。做事一定要掌握分寸,要给皇帝留面子。就像长孙皇后那样,要学会曲谏。  再看武则天,她符合哪个条件呢?都不符合。  先说第一点,摆正位置,恪守妇道。她不行。从狮子骢事件就可以看出,她爱做出头鸟,别人都不吭声,她跳出来,“妾能治之”,把皇帝和其他人放哪儿去了?这就没有摆正位置。再说第二点,胸怀天下,善谋大事。武则天日后确实是一位了不起的女政治家,但是在这个时候她还是个稚嫩的小姑娘,没有表现出这个特点。她也曾尝试过驯马,并且苦练书法。她发现唐太宗喜欢王羲之的书法,就整天临摹王羲之的字,想把这个作为突破口,当皇帝在这方面的一个红颜知己。后来她还真成一代书法大家了。但是无论驯马还是写字,对于皇帝来说,都只是业余爱好,不是正事。皇帝最爱什么呢?最爱江山。他需要一个能帮他坐稳江山的女人,而不是一个能陪他吃喝玩乐的人。所以,武则天的切入点选错了。  再看第三点,温柔敦厚,外柔内刚。武则天更做不到了。武则天是一个动不动就拔刀子的人,是个古装版的野蛮女友。  这三点武则天都不符合,她的性格就注定了她在唐太宗的宫廷里得不到机会。既然已经得不到什么机会,按照一般人的想法,也许就认命了。可是武则天不是一般人啊,她永远不会向命运低头,当她发现在唐太宗这里得不到机会的时候,她把目光转向了一个新的目标。谁呢?此人姓李名治,是唐太宗的第九个儿子,就是以后的大唐高宗。古人云: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福祸之间是相互转化的,武则天的刚硬、勇敢,爱出风头,不能吸引唐太宗,但恰恰能够吸引唐太宗软弱的儿子。就是这个年轻的太子,后来给了武则天机会,让她的命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而她命运的改变,也就此改写了中国的历史,为之增添了千古评说的绚丽一页。

2008年10月6日星期一

鲁迅与胡适

鲁迅与胡适

胡适(1891一1962),原名胡洪[马辛],字适之,安徽绩溪人。学 者。1910年留学美国,入康乃尔大学,后转入哥伦比亚大学,从学于杜威,深受其实验主义哲学的影响。1917年初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 刍议》。1917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参加编辑 《新青年》,并发表论文《历史的文学观念论》、《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出版新诗集《尝试集》,成为新文化运动中很有影响的人物。1919年发表 《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主张改良主义。1920年离开《新青年》, 后创办《努力周报》。l923年与徐志摩等组织新月社。1924年与陈西滢、王世杰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1932年与蒋廷[fu2]、丁文江创办《独 立评论》。1938年任国民政府驻美国大使。1946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948 年离开北平,后转赴美国。1958年任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胡适一生在哲学、文学、史学、古典文学考证诸方面都有成就,并有一定的代表性。 著有《五十年来之中国文学》、《胡适文存》、《白话文学史》、《中国 章回小说考证》等。
毛泽东是胡适的同时代人。在不同时期,对他有过不同的评论。1936 年,毛泽东在陕北跟美国记者斯诺会见时,承认五四时期“非常钦佩”胡适和陈独秀的文章,并承认胡适和陈独秀取代梁启超和康有为,成了自己 心中的“楷模”。当时,毛泽东曾写信给他,希望借重他的声望振兴湖南 的教育,胡适也赞扬毛泽东的文章“眼光很远大;议论也很痛快,确是现今的重要文字”。1945年8月,毛泽东“感念旧好”,曾托傅斯年转达对 他的问候。1954年秋,毛泽东发动百万知识分子对胡适政治、哲学、文学、 历史、教育等领域的思想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批判。1957年2月16日,毛泽东在颐年堂讲话时,又指出“不能全抹煞”胡适,因为“他对中国的启蒙 起了作用”,又说现在不必恢复他的名誉,“到二十一世纪再来研究这个 问题吧”。同年3月10日,毛泽东跟朱穆之、舒新城、金仲华、王芸生等新闻出版界人士谈话,指出美国人妄图利用他这种“更加亲美的人”来孤 立蒋介石、取代蒋介石,而如果胡适这样的人上台,“那更不好”。196-4 年8月18日,毛泽东在北戴河跟龚育之、吴江等哲学工作者谈话,认为蔡元培对《红楼梦》的观点是不对的,胡适的看法“比较对一点”,从而对 “新红学派”的历史贡献,给予了一定程度的肯定。
鲁迅与胡适的交往,从鲁迅的日记看,是始于1918年,而来往较多的 是在1923年和1924年。1924年以前,他们从相识到友好,是朋友;1924年以后,他们政治观点上有所不同,又因了胡适的“高升”,他们日见疏远, 关系日趋恶化。此后,鲁迅时不时或直接或间接地批评胡适,在鲁迅生前, 胡适则一律采取“老僧不见不闻”的态度,从不公开应战。

在五四运动兴起之前,胡适在《新青年》二卷五期发表《文学改良刍 议》之后,鲁迅与胡适有着比较一致的思想观点与共同的主张,即:反对 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反对旧道德旧礼教,提倡科学与民主。此外,他们在文学、学术实践上也有很多共同点和互补之处,他们的步调是一致的。 在反对旧文化,倡导新文化的过程中,他们密切配合,互相呼应:或是胡 适首先发难,鲁迅紧紧跟上,并作进一步的阐发;或是两人同时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对某一问题作深入的论述。
关于倡导文学革命,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一文成为新文学运动的 发难信号。此后,他陆续又写作了《历史的文学观念论》、《建设的文学 革命论》、《易卜生主义》、《什么是文学》等等文章,在否定了旧文学的基础上,形成了系统的革命文学论。鲁迅关于革命文学的意见,在总体 上没有超出胡适,但在创作新文学的实践方面,却有自己的独特的贡献。 鲁迅在《<自选集>自序》一文中说,“我做小说,是开手于1918年,《 新青年》上提倡‘文学革命’的时候的。”鲁迅认为,这些提倡“文学革 命”的“战士”“虽在寂寞中,想头是不错的,也来喊几声助助威罢。首先,就是为此”。鲁迅认为,“这些也可以说,是‘遵命文学’。不过我 所遵奉的,是那时革命的前驱者的命令,也是我自己所愿意遵奉的命令, 决不是皇上的圣旨,也不是金元和真的指挥刀。”(《南腔北调集》)很明显,鲁迅所遵的是提倡文学革命的先驱者的命,这当然包括了胡适。鲁 迅的“遵命”之作,切实地显示了革命文学的“实绩”,也弥补了胡适所 自以为的“提倡有心,创作无力”的缺憾。
到了1927年,鲁迅在《无声的中国》一文中,仍然对胡适的功绩给予 实事求是的历史评价:
要恢复这多年无声的中国,是不容易的,正如命令一个死 掉的人道:“你活过来!”我虽然并不懂得宗教,但我以为正 如想出现一个宗教上所谓“奇迹”一样。
首先来尝试这工作的是“五四运动”前一年,胡适之先生 所提倡的“文学革命”。“革命”这两个字,在这里不知道可 害怕,有些地方是一听到就害怕的。但这和文学两字连起来的 “革命”,却没有法国革命的“革命”那么可怕,不过是革新, 改换一个字,就很平和了,我们就称为“文学革新”罢,中国 文学上,这样的花样是很多的……然而,单是文学革新是不够的,因为腐败思想,能用古文作,也能用白话作。所以后来就 有人提倡思想革新。(《三闲集》)
这里,鲁迅把“文学革命”,看作宗教上的“奇迹”一样,无异于让 死掉的人活过来。这也不是危言耸听,新文学运动实际上是对死的封建文学的革命。当然,鲁迅也指出,只有文学革命是不够的,还要有思想的革 命。
胡适在理论上提倡革命文学的同时,决心以实验主义的方法来实验白 话作诗的可能性。他努力去尝试,终于将零星写成的近七十首新诗结集为 《尝试集》,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诗集。胡适孤军奋战时,鲁迅给予他极大的支持和配合。鲁迅说:“我其实是不喜欢做新诗的—— 但也不喜欢做古诗——只因为那时诗坛寂寞,所以打打边鼓,凑些热闹;待到称为诗人的一出现,就洗手不作了。”(《集外集·序言》)鲁迅作 新诗实在是为了给胡适助威,给对新诗持怀疑态度的人一个有力的回击, 1918年5月15日,他以唐俟的笔名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梦》、《爱之神》和《桃花》三首白话诗,以后又发表过三首。
当胡适遭到学衡派与甲寅派的围攻时,鲁迅挺身而出,撰写《估学衡》 与《答KS君》等名文,给予胡先[马肃]、章士钊等人以有力的回击。有关这方面的内容,我在《鲁迅与章士钊》等文中有介绍,此不赘述。
在学术研究方面,鲁迅与胡适之间,曾经过从甚密,相互切磋。从《 鲁迅日记》中我们知道,《中国小说史略》出书前后,鲁迅曾反复征求过 胡适的意见。胡适在写作《中国章回小说考证》的过程中,也多次向鲁迅请教。他们在讨论学术问题时,凡是认为正确的便欣然表示同意;错误的 便明言直说,从不含糊其辞,拐弯抹角;有疑问的,也不苟同、提出商榷 意见。这在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与胡适的《中国章回小说考证》里,都有明确的记载。
胡适对鲁迅也多有赞誉之词,仰慕之情。
鲁迅发表了《狂人日记》以后,胡适便给予热烈的赞赏与高度的评价, 称誉鲁迅是“白话文学运动的健将”。胡适在1922年所写的《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一文中,回顾了五四运动前后的小说创作情况时指出“这一年 多(1921年以后)的小说月报已成了一个提倡‘创作’的小说的重要机关, 内中也曾有几篇很好的创作。但成绩最大的却是托名‘鲁迅’的。他的短篇小说从四年前的《狂人日记》到最近的《阿Q正传》,虽然不多,差不 多没有不好的。”1922年8月11日,胡适在日记中还写道:“周氏兄弟最 可爱,他们的天才都很高。豫才兼有赏鉴力与创作力,而启明的赏鉴力虽佳,创作较少。”胡适是最早认识鲁迅小说的价值的人之一。不言而喻, 胡适对鲁迅小说的推崇,不仅肯定了鲁迅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而且对 推动当时的白话文学的创作,起到了不可忽视的良好的作用。
对于鲁迅前期杂文,特别是在《新青年》发表的《随感录》,胡适对 其中有些篇章,表示了极大的赞赏。如《随感录·四十一》关于“学学大海”、“摆脱冷气”、“有一分热,发一分光”这段寓意深刻的话,胡适 说,看了这段文字,感动得“一夜不能好好的睡,时时想到这段文章”。 (《胡适来往书信选》上册)
对于鲁迅的翻译成就,胡适曾以《域外小说集》为例,与严复、林纾 的翻译文章相比较,认为鲁迅既有很高的古文工夫,又能直接了解西文, 所以“域外小说集比林译的小说确是高得多”。胡适在1958年的一次讲演 中,仍然肯定鲁迅的成就:“《域外小说集》翻得实在比林琴南的小说翻 得好,是古文翻的小说中最了不得的好。”(《胡适讲演集(一)》台北远流出版公司出版)
我们从胡适在1919年2月致钱玄同的信中知道,胡适原先“曾经拟过几 条办法”,很想做一部《中国小说史》”。据胡适说,“可惜没有试办的工夫”,终于未能遂愿。事隔三年,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出版了,胡 适对此不是心怀嫉妒,而是报以热情的夸奖,认为“这是一部开山的创作, 搜集甚勤,取材甚精,断制也甚严,可以替我们研究文学史的人节省无数精力”。(胡适《白话文学史·自序》)
五四落潮以后,鲁迅与胡适的关系开始有了小裂痕。1926年前后,“ 现代评论派”陈西滢与鲁迅发生激烈论战。胡适与陈西滢同是“现代评论派”的,以胡适的思想倾向来说,当然是更亲近陈西滢。即使如此,胡适 并没有介入这一争论,更没有对鲁迅进行任何公开的指责,反而于同年5 月自天津写了致鲁迅、周作人和陈西滢的信,居中调解,他说:
“你们三位都是我很敬爱的朋友,所以我感觉你们三位这 八九个月的深仇也似的笔战是朋友中最可惋惜的事。我深知“ 道你们三位都自信这回打的是一场正义之战;所以我不愿意追溯这战争的原因与历史,更不愿评论此事的是非曲直,我最惋 惜的是,当日各本良心的争论之中,不免都夹杂着一点对于对 方动机上的猜疑;由这一点动机上的猜疑,发生了不少笔锋上的情感;由这些笔锋上的情感,更引起了层层猜疑,层层误解; 猜疑愈深,误解更甚。结果便是友谊上的破裂,而当日各本良 心之主张就渐渐变成了对骂的笔战。”胡适最后还说:“亲爱的朋友们,让我们从今以后,都向上走,都朝前走,不要回头 睬那伤不了人的小石子,更不要回头来自相践踏。我们的公敌 是在我们的前面;我们进步的方向是朝上走。”(《胡适来往书信选》上册)
从这封信可以看出,胡适是持息事宁人的态度,而不是支持陈西滢继续攻 击鲁迅,胡适对鲁迅还是比较尊重的。

鲁迅与胡适分歧的第一次具体表现,是对《新青年》“双簧信”的不 同看法。我在《鲁迅与钱玄同》一文中已有介绍,当时,《新青年》同人 “颇以不能听见反抗的言论为憾”(刘半农语),他们从斗争策略着眼, 导演了一出“双簧戏”,激怒了封建卫道者,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与封建 主义守旧派短兵相接的斗争由是展开。胡适作为《新青年》的编辑之一,对“双簧信”的内幕自然是清楚的,但很不以为然,视之为“轻薄”之举, 并以为“凭空闭产造出一个王敬轩”并不值得辩论。但鲁迅的态度则相反, 鲁迅认为此举无可非议,因为“矫枉不忌过正;只要能打倒敌人,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参见《鲁迅年谱》,鲁迅博物馆鲁迅研究室编)不过, 他们的分歧并没有公开化,也没有发生冲突,属于各说各的。其实,这也 只是斗争方法问题的争论,并不影响他们在反对封建文化方面的一致性。
1920年前后,鲁迅与胡适在关于《新青年》的编辑方针的讨论中出现 了不同意见。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从1920年春天开始,陈独秀有把《新青年》变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机关刊物之意,因而在同年4月26日自上 海致函在北京的李大钊、胡适等13位主要撰稿人,其间问到“编辑人问题”: “(一)由在京诸人轮流担任;(二)由在京一人担任;(三)由弟在沪(继续)担任?”(《胡适来往书信选》上册)北京的主要撰稿人如何回 答,不得而知。不过,最后采用了第三方案,从1920年9月起,《新青年》 成了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机关刊物,由陈独秀在上海主编。《新青年》改刊后、编辑方针即有相应改变,更多地宣传共产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学说。 起先,胡适对此也不怎么在意,还继续为《新青年》写一些诗文。到同年 12月中旬,情况有了变化。由于上海国民党当局下令邮局停寄《新青年》,而此时陈独秀又将赴广州,于是即致函在京的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人, 通报说:“此间编辑事务已请陈望道先生办理,另外新加入编辑者,为沈 雁冰、李达、李汉俊三人。”(《胡适来往书信选》上册)12月16日,陈独秀离沪赴粤的那一天,又专门致函胡适等人,谓:“新青年色彩过于鲜 明,弟近亦不以为然,陈望道君亦主张稍改内容,以后仍以趋重哲学文学 为是,但如此办法,非北京同人多做文章不可。”(《中国现代出版史料甲编》,中华书局1954年12月版)胡适收到此信后,于本月27日夜回信陈 独秀说:“《新青年》‘色彩过于鲜明’,兄言‘近亦不以为然’,但此 是已成事实,今虽有意抹淡,似亦非易事。北京同人抹淡的工夫决赶不上上海同人染浓的手段之神速。现在想来,只有三个办法”,即:
1.听《新青年》流为一种有特别色彩之杂志,而另创一个 文学的杂志,篇幅不求多,而材料必求精。我秋间久有此意 ……2.若要《新青年》“改变内容”,非恢复我们“不谈政治”的戒约,不能做到。但此时上海同人似不便做此一着, 兄似更不便,因为不愿示人以弱。但北京同人正不妨如此宣 言。故我主张趁兄离沪的机会,将《新青年》编辑的事,自九卷一号移到北京来。由北京同人于九卷一号内发表一个新 宣言,略根据七卷一号的宣言,而注重学术思想艺文的改造, 声明不谈政治。
孟和说:《新青年》既被邮局停寄,何不暂时停办,此是 第三办法。但此法与《新青年》社的营业似有妨碍,故不如 前两法。
总之,此问题现在确有解决之必要……
信末,胡适又特别注明:“此信一涵、慰慈见过。守常、孟和、玄同三人 知道此信的内容。他们对于前两条办法,都赞成,以为都可行。”(《中国现代出版史料甲编》
据胡适说,陈独秀收阅此信后“颇多误解”,于是胡适在次年的1月22 日又给在京的李大钊和鲁迅等人写信,信中解释说:他原先对《新青年》编辑方针的基本意见是主张移回北京,声明不谈政治,或另办一个“专关 学术艺文的杂志”,因为“今《新青年》差不多成了Soviet Russia的汉 译本”,但为了避免陈独秀的误解,现在只“盼望《新青年》‘稍改变内容,以后仍以趋重哲学文学为是’(独秀函中语)。我为了这个希望,现 在提出一条办法:就是和独秀商量,把《新青年》移到北京编辑”。(《 中国现代出版史料甲编》)
对于胡适这一最后的意见,李大钊等人赞同,鲁迅和周作人认为,可 以让《新青年》分裂为京、沪两家,甚至不必争《新青年》的“名目”或 “金门招牌”。(参见胡适1921年1月22日致李大钊等人的信的后面有关 收信人的批语,收入《中国现代出版史料甲编》)鲁迅1921年1月3日致函 胡适又进一步表示:在《新青年》移回北京后,“至于发表新宣言,说明不谈政治,我却以为不必。这固然小半在‘不愿示人以弱’,其实则凡《 新青年》同仁所作的作品,无论如何宣言,官场总是头痛,不会优容的。 此后只要学术思想艺文的气息浓厚起来——我所知道的几个读者极希望《新青年》如此——就好了”。
对于这一段往事,有论者臆造了鲁迅和胡适的所谓“冲突”,说胡适 “蓄谋已久”,“挑起争论”,“妄图使《新青年》编辑部远离当时中国共产党筹建活动的中心地——上海。他以为,一旦迁到北京,他就可以纠 集党羽,为所欲为,篡改《新青年》的方向,控制《新青年》杂志”,“ 它的实质,是资产阶级右翼跳出来分裂新文化运动的统一战线,是争夺新文化运动的阵地和领导权”云云。可是,以上史料表明,这场讨论是陈独 秀挑起的,而不是胡适;对于《新青年》八卷一号“色彩过于鲜明”的看 法,并主张“稍改变内容”,也是陈独秀首先提出的,胡适、李大钊和鲁迅均表示了某种程度的同感,胡适建议把《新青年》移回北京办,也为李 大钊、鲁迅等人所同意,并不是胡适要搞分裂。他们都赞成“学术思想艺 文的气息浓厚起来”,他们的小分歧仅仅在于:如果《新青年》杂志移回北京或另办一个类似的杂志,有无必要发表一个“不谈政治”的声明?应 该说,这绝构不成所谓的“冲突”。
这里,我想发一些感想的是,我们的一些研究者,往往不是从史料出 发,从事实出发,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他们往往从先入为主的观念出发, 从政治的偏见出发,随意下结论。他们下结论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虚构法,把不存在的冲突,加油添醋地虚构成了冲突;一种是归类法,张冠李 戴,只要把这个人定为对立面,那么,一切坏的东西都往他头上扣,反之, 也成立。以上事实,都是证明。
当然,《新青年》时期,鲁迅对胡适的认识也有模糊不清的感觉,我 们看看下面这段文字:
《新青年》每出一期,就开一次编辑会,商定下一期的稿 件。其时最惹我注意的是陈独秀和胡适之。假如将韬略比作一 间仓库罢,独秀先生的是外面竖一面大旗,大书道:“内皆武 器,来者小心!”但那门却开着的,里面有几枝枪,几把刀, 一目了然,用不着提防。适之先生的是紧紧的关着门,门上粘 一条小纸条道:“内无武器,请勿疑虑。”这自然可以是真的,但有些人——至少是我这样的人——有时总不免要侧着头想一 想。半农却是令人不觉其有“武库”的一个人,所以我佩服陈 胡,却亲近半农。(《且介亭杂文·忆刘半农君》)
到底有没有武器呢?有什么武器呢?心存疑虑。在鲁迅的眼里,胡适 的透明度是不高的,虽然“佩服”,却亲近不起来了。

鲁迅和胡适之间,还有一个关于“整理国故”的不同见解。
“整理国故”的口号,其实是新文化阵营首先提出的。当时北京大学 旧派学生在封建旧文化维护者黄侃、刘师培等人支持下,成立了“国故社”,扯起了“昌明中国故有之学术”的旗帜,企图以研究“国故”为名,行复 古之实。面对这一情势,由李大钊、陈独秀、胡适和鲁迅支持的北大进步 学生组成的“新潮社”,针对“国故杜”的倒行逆施,提出了“整理国故” 的口号。新潮社成员毛子水首先发表《国故和科学的精神》一文,指出研 究国故,必须用“科学的精神”对国故加以“整理”,反对“国故社”以 封建思想“保存国粹”。这样,就形成了新旧两派关于研究国故的截然不同的两种目的和方法,并开展了一场激烈的争论。封建顽固派认为,“国 故”即“国粹”,必须予以保存和发扬,不得作丝毫的变更。整理国故派 则坚持要用科学的精神和方法,对“国故”进行整理,以剔除糟粕,保存精华。胡适是新潮社的支持者之一,在毛子水的文章发表以后,胡适就写 信给毛子水,谈了自己对“整理国故”的看法。当毛子水发表第二篇文章 《<驳“新潮:国故和科学的精神”>订误》,将胡适的来信《论国故学》附在该文后面。胡适的观点是:整理国故实在很必要,应当用科学的方法 去指导国故研究;研究学术史的人,应当用“为真理而求真理”的标准去 批评各家的学术。胡适在基本精神上与毛子水是一致的,在某些方面尚有发挥。可见,整理国故的口号并不是胡适首先提出来的,而且,最初它的 内容也是正确的,是革新派对守旧派的一次斗争。
鲁迅作为“新潮”的支持者,在“整理国故”口号提出之初,以及对 “国故”和“新潮”两社关于研究国故之事,没有发表意见。我们知道,在理论上鲁迅也并没有完全否定“整理国故”的必要性,他曾明确指出: “中国要作家,要‘文豪’,但也要真正的学究。”(《准风月谈·我们 怎样教育儿童的》)就实践方面看,鲁迅当时正潜心研究中国古典小说,并与胡适有密切的交往,出版了《中国小说史略》。在“整理国故”方面 ,他采用的是剔其槽粕,去粗取精的科学方法。因此,我们可以说鲁迅是 在实践上支持了新潮社“整理国故”的主张的。
1919年7月,胡适发表了《问题与主义》一文,提出“多研究一些问题, 少谈些主义”;同年12月胡适又发表了《新思潮的意义》,提出“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1923年在北京大学《国学季刊》 的《发刊宣言》中,胡适更系统地宣传了他的“整理国故”的主张。胡适 劝青年“踱进研究室”,“整理国故”。他没有区别从事学术研究的青年与一般的青年,泛泛而论,因而授人以柄,给戴上“企图诱使知识分子和 青年学生脱离现实的革命斗争”的帽子。在“整理国故”的问题上,胡适 采用的是实验主义的方法论。他提出的科学方法的一部分就是“求否定的例”,他认为“发明一个字的古义,与发现一颗恒星,都是一大功绩”, 危言耸听,过分夸大了“整理国故“的社会意义。他向广大青年大开“国 学书目”,要求中学的国文课以四分之三的时间去读古文,这客观上对诋毁新文学的复古派起了支持作用。到了1925年,胡适走到了爱国学生的对 立面,以进研究室“求学”为借口,反对学生运动。他在《现代评论》第 二卷第三十九期发表《爱国运动与求学》一文,认为“呐喊救不了国家”,要学生时代的青年“充分地利用学校的环境与设备来把自己铸造成个东西”, “努力求发展,这便是你对国家应尽的责任,这便是你救国事业的预备工 夫。国家的纷扰,外间的刺激,只应该增加你求学的热心与兴趣,而不应该引诱你跟着大家去呐喊”。
鲁迅目睹许多封建旧文人大搞复古活动,不少无知青年陷进故纸堆里, 他感触良多,认为再也不能保持沉默了。他先后写了《所谓“国学”》、《以震其艰深》、《不懂的音译》、《望勿“纠正”》、《未有天才之前》、 《青年必读书》、《春末闲谈》、《读书杂谈》、《就是这么一个意思》、 《碎话》等一系列文章,尖锐指出“整理国故”内容和方向转化带来的弊端,他在致友人的信中说:“前三四年有一派思潮,毁了事情颇不少。学 者多劝人踱进研究室,文人说最好是搬入艺术之宫,直到现在都还不大出 来,不知道他们在那里面情形怎样。这虽然是自己愿意,但一大半也因新思想而仍中了‘老法子’的计。”(《华盖集,通讯》)新思想中了“老 法子”的计,这点出了“整理国故”之误入歧途。接着,鲁迅在《未有天 才之前》对“老先生”和一般青年做了区别,指出了把“整理国故”当做旗子来号召的荒唐。他说:
自从新思潮来到中国以后,其实何尝有力,而一群老头 子,还有少年,却已丧魂失魄的来讲国故了,他们说,“中 国自有许多好东西,都不整理保存,倒去求新,正如放弃祖宗遗产一样不肖”。抬出祖宗来说法,那自然是极威严的; 然而我总不信在旧马褂未曾洗净叠好之前,便不能做一件新 马褂。就现状而言,做事本来还随各人的自便,老先生要整理国故,当然不妨去埋在南窗下读死书;至于青年,却自有 他们的活学问和新艺术,各干各事,也还没有大妨害的,但 若拿了这面旗子来号召,那就是要中国永远与世界隔绝了。倘以为大家非此不可,那更是荒谬绝伦!我们和古董商人谈 天,他自然总称赞他的古董如何好,然而他决不痛骂画家, 农夫,工匠等类,说是忘记了祖宗:他实在比许多国学家聪明得远。(《坟》)
此外,在《青年必读书》中,鲁迅认为“少看中国书,其结果不过不 能作文而已。但现在的青年最要紧的是‘行’,不是‘言’。只要是活人,不能作文算什么大不了的事”。鲁迅总的思想是要青年关心时事,参加现 实斗争,而不是闭门读死书,死读书。关于这方面的问题,我在《鲁迅与 瞎嘴》以及《鲁迅与陈源》诸文章中有介绍,这里就不再重复了。

1922年5月,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召见胡适。胡适在《努力周报》第12期 (1922年7月)发表了《宣统与胡适》一文。其中说:“阳历5月17日清室宣统皇帝打电话来邀我进宫去谈谈。当时约定了5月30日(阴历端午前一日) 去看他。30日上午,他派了一个太监来我家中接我。我们从神武门进宫, 在养心殿见着清帝,我对他行了鞠躬礼,他请我坐,我就坐了……他称我 ‘先生’,我称他‘皇上’。我们谈的大概都是文学的事……他说他很赞 成白话,他做旧诗,近来也试试作新诗。”
溥仪召见胡适这件事的当时,鲁迅并没有什么评论。到了1931年底, 蒋介石召见胡适等见诸报端时,鲁迅才旧事重提,予以挖苦,“蒋召见胡适之丁文江”的报道、发表于当年10月14日《申报》,云:“南京专电: 丁文江,胡适,来京谒蒋,此来系奉蒋召,对大局有所垂询……”对此, 鲁迅在《知难行难》一文中写道:
中国向来的老例,做皇帝做牢靠和做倒霉的时候,总要和 文人学士扳一下子相好。做牢靠的时候是“偃武修文”,粉饰 粉饰;做倒霉的时候是又以为他们真有“治国平天下”的大道 ……
当“宣统皇帝”逊位逊到坐得无聊的时候,我们的胡适之 博士曾经尽过这样的任务。
见过以后,也奇怪,人们不知怎的先向;他们怎样的称呼, 博士曰:
“他叫我先生,我叫他皇上。”
那时似乎并不谈什么国家大计,因为这“皇上”后来不过 做了几首打油白话诗,终于无聊,而且还落得一个赶出金銮殿。 现在可要阔了,听说想到东三省再去做皇帝呢。(《二心集》)
溥仪要见见胡适,胡适就去了。今天看来,这算不得什么了不起的大 事儿。而当时,却沸沸扬扬,议论纷纷,有的说“胡适为帝者师”,有的说“胡适请求免拜礼”等等,不一而足。为了弄清真相,胡适写了上面提 到的《宣统与胡适》一文。文中还写道,他们谈的大概都是文学的事。胡 适还说:“这位17岁的少年,处的境地很寂寞的,很可怜的!他在寂寞中,想寻找一个比较也可称得是一个少年人来谈谈,这也是人情上很平常的事, 不料中国人脑筋里的帝王思想,还没有洗刷干净,所以这样本来很有人情 味口的事,到了新闻记者的笔下,便成了一条怪异的新闻了。”虽然胡适认为“这也是人情上很平常的事”,但到后来的鲁迅文章中,显然可以看 出,他对胡适称溥仪“皇上”感到肉麻,所以用讽刺的口吻挖苦了胡适。 其实,胡适的称“皇上”,既不是要讨好“皇上”,也不是保皇的一种表现,就像我们仍称已经离任的某市长为“市长”一样,这很大程度上是中 国人的一种特殊的礼节。建国后,毛泽东在中南海宴请溥仪,也说:“我 们先前都是‘皇上’的子民呀!”还说请“皇上”用这道菜之类的,这也仅仅是一种礼节,至多是戏谚,如此而已。前几年,有人还引了胡适称溥 仪为“皇上”,骂胡适“卖身投靠”.这是无知又无聊的无稽之谈。
鲁迅之所以在胡适见溥仪的当时没有提出非议,而到胡适与丁文江见 了蒋介石以后再旧事重提,可见主旨是在见蒋,而不是见溥仪。鲁迅有疑 问,胡适见了蒋介石以后该怎么称呼呢?“现在没有人问他怎样的称呼。” 鲁迅说:“为什么呢?因为是知道的,这回是‘我称他主席……’!”为 什么鲁迅知道他非称“主席”不可呢,因为有“安徽大学校长刘文典教授,因为不称‘主席’而关了好多天”的先例。而刘文典与胡适是“老同乡, 旧同事,博士当然是知道的,所以,‘我称他主席’”!不过,我有费解 之处了,蒋介石是“主席”,称他“主席”,这能说明什么?他是“主席”,不称他“主席”,又能说明什么?称呼问题只是一个话头,问题的根本是 胡适不该见蒋,见了蒋就是投靠了——言外之意大致是如此,此后人们也 是这样批判胡适的。古今中外,历朝历代,统治者都见过许多文化名人,被见的文化名人,是不是都是“卖身投靠”了呢?不能说没有,也不能说 都是,这个问题并不那么简单。毛泽东也见过他认为和他不属于一个阶级 的章士钊,但这又能说明什么呢?
胡适是卖身投靠吗?我认为,胡适是一个资产阶级学者,他的政治理 想是希望英美式的国家制度在中国得以实现。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政府, 基本上是亲美的资产阶级政府(虽然它有相当浓厚的封建色彩)。因此,虽然国民党政府有种种弊端,但他认为在当时条件下是“好政府”,在胡 适心目中国民党政府是合法的。自然,蒋介石的领导地位也是合法的。与其说他投靠国民党政府,还不如说他是忠诚于自己的政治理想。因此,他 一生中都体现了一个美式教育培养出来的真正的自由主义者的矛盾。当当 局与他的政治理想并不冲突的时候,他是支持当局的;当当局与他的政治理想发生矛盾时,他成了当局的“诤友”、“诤臣”。因此,西安事变时, 他认为张学良“是毁坏国家民族的力量”,认为“蒋先生如果发生事故, 中国要倒退二十年”!(转引自白吉庵《胡适传》第377页一378页,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蒋介石兵败大陆以后,胡适决定去美,并发表讲话, 声称“我要以我的道义力量,支持蒋介石先生的政府”。这是一方面,另 一方面,胡适对共产党也有同情;对国民党政府是时有激烈抨击的,有时,其激烈程度,也决不在马寅初等人之下。这样的例子可以举出一大串,我 们略举几例。
胡适拥护国民党政权,他支持国民党统一全国,但主张用和平方式而 不是武力。比如建立“民意机关”、“国会制度”等办法来达到国家的统一。他说:“现在统一的最大障碍是在各地割据的局面之上绝没有一个代 表全国或全省人民的机关,所以割据分裂的趋势无法挽回。挽救的方法只 有在各割据防区之上建立全省民意机关……只有这一类的民意机关可以领导民众在法律的轨道内逐渐造成制裁割据军阀的势力。”(胡适:《统一 的路》《独立评论》8号)显然,胡适的话是书生之见,对牛弹琴,但这 也可证明,他是反对军阀混战的,他把希望寄托在“民意与法制”上。为了国家的统一,他曾异想天开地写了一篇文章,主张把东北让给中国共产 党,由他们去试验搞共产主义,试验好后,再行推广。据罗尔纲回忆说: “这篇论文他写了一个通宵,曾拿给我看过,但不敢用,感到很为难。” 胡适的这一思想和主张,在美国作家史沫特莱《中国的战歌》一书的59页 上,也有反映。三十年代初期,史沫特莱到北平,曾会见过胡适等人。她 在书里回忆说:在一次谈话中,“有一位(指胡适)对我说,应该拔给共产主义者一个省去实验他们的主张。如果证明切实可行,其他各省可以仿 效”。由此可见,罗尔纲的回忆是确凿不误的。这大概是中国最早的“特 区”理论吧!这样的见解,是蒋介石断然不可接受的,这正说明,胡适虽然拥护蒋介石,但仍保留着自己独立的人格和见解,并不是盲从的。
胡适甚至与蒋介石发生过正面冲突。1958年4月10日,胡适出任“中央 研究院”院长。就职典礼上,蒋介石和“副总统”陈诚都到了。蒋介石在 “训辞”中赞扬胡适“个人之高尚品德”,并号召“发扬‘明礼义,知廉 耻’之道德力量”。胡适当面反驳了蒋介石的这一提法。他说:“刚才总 统对我个人的看法不免有点错误,至少,总统夸奖我的话是错误的;我们的任务,还不只是讲公德私德;所谓忠信孝悌礼义廉耻,这不是中国文化 所独有的,所有一切高等文化,一切宗教,一切伦理学说,都是人类共同 有的。总统年岁大了,他说话的分量不免过重了一点,我们要体谅他。我个人认为,我们学术界和中央研究院应做的工作,还是在学术上。我们要 提倡学术。”(根据胡适秘书王志维与陈漱渝的谈话和胡适秘书胡颂平当 时的记录)胡适侃侃而谈时,蒋介石已怫然变色,听众也目瞪口呆。事后,有朋友规劝胡适,认为他当时的态度有些过分,胡适不接受。
1954年,当时台-湾要召开伪国民大会第二次会议,改选“总统”。蒋 介石第二次推荐胡适为总统候选人。胡适表示,他是个有心脏病达15年历史的人,连人寿保险公司都不愿意保他的寿命,怎能挑得起“总统”这副 担子?当有人问他如果真被提名甚至当选时将怎么办?胡适答复道:“如 果有人提名,我一定否认;如果当选,我宣布无效。我是个自由主义者,我当然有不当总统的自由。”(1954年2月19日台-湾《中央日报》)胡适确 实是这样,是一个倾向国民党的自由主义者。

鲁迅“骂”胡适,还有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关于对日本入侵的态度问 题,而所谓“征服中国民族的心”,这一直成为胡适“卖身投靠”的一条罪状。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1933年3月18日,胡适在北平对新闻记者的谈话中说:日本“只有一个 方法可以征服中国,即悬崖勒马,彻底停止侵略中国,反过来征服中国民族的心”。(见3月22日《申报·北平通讯》)
此后,鲁迅在多篇文章中,以此为根据,臭骂了胡适,说他为日本侵 略者献策。比如,1933年3月26日《申报·自由谈》以“何家干”的笔名发表的《出卖灵魂的秘诀》(此文乃瞿秋白所作,用鲁迅的笔名发表,后 来鲁迅将其收入《伪自由书》)一文中说:“胡适博士不愧为日本帝国主 义的军师。但是,从中国小百姓方面说来,这却是出卖灵魂的唯一秘诀。” 此外,在《花边文学》的《算帐》一文,《且介亭杂文》的《关于中国的 两三件事》一文,《且介亭杂文二集》的《田军作<八月的乡村>序》一 文,都提到了“征服中国民族的心”的问题,鲁迅给予了不留情面的抨击。
那么,胡适果真是日本帝国主义者的“军师”吗?胡适果真是不抗日 的吗?我以为,从胡适的言论,到实际的行动,都不是这么回事。
其实,就是在1933年,胡适受当时长城抗日的59军军长傅作义之嘱托, 还为该军战死将士(有尸首)的公墓写了碑文。傅作义在信中说:“我以最虔诚的敬意和悲痛的情怀请先生为牺牲在抗日战役的将士们作一篇纪念 碑文。”接着介绍了全军将士奋勇上阵,顽强抗日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并称,先生文章久已钦仰,如蒙惠撰,刻之于石,一定更能激发国民的爱国心。胡适接到来信后,读了傅作义对该军将士英雄事迹的介绍,十分受 感动,于是用白话文写了一篇千余字的纪念碑文,并请钱玄同用楷书抄出。 在这篇碑文里,他比较详细地叙述了国民党军队于1933年3月至5月在华北长城一带与日本侵略军英勇作战的经过:如宋哲元部队在喜峰口的苦战, 如徐庭瑶、关麟徵、黄杰所率中央军队在南天门一带十余日的血战,如傅 作义所部第7军团第59军在怀柔一战,与两倍于我的敌军交战,敌军虽有精锐武器装备,但在我抗日部队英勇顽强地阻击下,他们也不能前进一步。 胡适以饱满的热情歌颂了抗日将士的英雄事迹,最后作诗以为纪念:
这里长眠的是二百零三个中国好男子!他们把他们的生 命献给了他们的祖国。我们和我们的子孙来这里凭吊敬礼的, 要想想我们应该用什么报答他们的血!
这些诗文,反映了胡适在外敌入侵的时候,还是表现了深切的爱国主 义精神的。
全面抗战以后,胡适先是以北京大学文学院长的身份到欧洲各国开展 国民外交,宣传中国人民团结抗战的决心,井争取各国政府与民众的同情 与支持。在旧金山,胡适作了题为“中国能战胜吗?”的演讲,他说:“ 算盘要打最不如意的算盘,努力要作最大的努力。”以此来勉励侨胞,并 表示国内民众团结抗日之决心和争取胜利之信心。此外,在回答美国合众社记者提问时说:“此次中日战争,已暴露日方兵力上之弱点。”说明了 日本侵略军并不可怕,他们最终是要失败的。他又以“中国处在目前危机 中对美国的期望”为题,发表演说。在这篇讲稿中,他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例,说那时美国也是采取中立立场,虽然同情英法,但绝不愿卷入战争, 其时间之长达三年之久。可是后来形势转变,逼迫美国不得不加入战争。 历史雄辩地说明,战争是不以人们的和平意愿为转移的。接着,胡适批评了绥靖主义。认为仅靠消极的绥靖主义而没有建设性的和平政策为后盾, 绝不能保障列位希望的和平。胡适认为“在第二次大战中”,最后将“再 一次地以战争来终止战争”。胡适大胆断言,美国将会被黩武主义者逼迫而卷入这场战争。后来事实证明,美国被日本偷袭珍珠港事件而拖入了第 二次世界大战。胡适的话不幸而言中了。
后来,胡适出于“现在国家是战时。战时政府对我的征调,我不能推 辞”之考虑,出任驻美大使。胡适任内,力疾从公,为国事奔走呼号,赢得国内外一片赞扬声,日本政府是非常注意胡适使美这件事的。当时代表 日本舆论界的东京《日本评论》曾建议一对策,说:“日本需要派三个人 一同使美,才可抵抗胡适。那三个人是鹤见祜辅、石井菊次郎、松岗洋右。鹤见是文学的,石井是经济的,松岗则是雄辩的。”(桓武:《胡适与外 交战》,《东南日报》1938年10月12日)
这样一个胡适,会是要日本“来征服中国民族的心”的人吗?我心存 疑虑。我查了几本胡适的传记,比如,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白吉庵著的《胡适传》等,就没有提到此事。鲁迅是根据新闻记者采访胡适的谈话来判断 的。胡适有没有说过这样的话呢?现在没办法证明有,也没办法证明没有。 新闻记者的采访录之类往往是靠不住的,鲁迅自己不是也说,关于他的报道、言论,也多极了吗?他不是一概不予理睬吗?鲁迅不是也证明,他没 有对记者说过“我的兄弟是猪”,但记者却登出来了吗?退一步说,胡适 即使说过类似的话,但也不能抓住一点,不及其余;更不能只看一个人偶尔的言论,而不看实际的行动、作为。

1933年3月15日,鲁迅写了后来被收入《伪自由书)的《“光明所到… …”》一文,批评胡适为国民党监狱涂脂抹粉的行为。鲁迅认为:“中国监狱里的拷打,是公然的秘密。上月里,民权保障同盟曾经提起了这问题。” 然而,胡适看过几个监狱后,“很亲爱的”告诉记者,说“据他的慎重调 查,实在不能得最轻微的证据……他们很容易和犯人谈话,有一次胡适博士还能够用英国话和他们会谈。监狱的情形,他说,是不能满意的,但是, 虽然他们很自由的诉说待遇的恶劣侮辱,然而关于严刑拷打,他们却连一 点儿暗示也没有”。鲁迅毕竟是深知中国人的,胡适作为社会名流,来看监狱,监狱当然可以临时穿上一件文明的外套,让鉴赏者观赏一番。中国 弄权的好人,要骗一两个书呆子还不容易吗?然而,胡适观后,还在津津 乐道什么:“公开检举,是打倒黑暗政治的唯一武器,光明所到,黑暗自消。”对此,鲁迅很尖锐地指出:“他就是‘光明’,所以‘光明’所到, ‘黑暗’就‘自消’了。”鲁迅进而问道:
但不知这位“光明”回府以后,监狱里可从此也永远允许 别人用“英国话”和犯人会谈否?
如果不准,那就是“光明一去,黑暗又来”了也。
而这位“光明”又因为大学和庚款委员会的事务忙,不能 常跑到“黑暗”里面去,在第二次“慎重调查”监狱之前,犯 人们恐怕未必有“很自由的”再说“英国话”的幸福了罢。呜呼,光明只跟着“光明”走,监狱里的光明世界真是暂时得很!
胡适的著名的观点是:“拿证据来。”我认为,如果胡适看到了严刑 拷打的证据,他不会保持沉默的。他只是一个善良的被国民党当局愚弄的书生。不过,应该指出的是,他的言论客观上为国民党监狱的黑暗抹上了 一些亮色,从这一意义上说,他是有罪的。
1932年底,宋庆龄等人在上海发起组织了“中国民权保障同盟”,鲁 迅从一开始就加入了同盟并任上海分会执行委员。不久,北平等地也成立了分会,胡适被推举为北平分会的主席。本来,胡适理应支持“中国民权 同盟”的工作,保障民权。然而,由于他的立足点是把国民党政府当作合 法政权,所以他时不时站在当局一边,为虎作伥,甚至攻击“同盟”,具有一定的破坏性。1933年初,胡适认为同盟会上海分会转给他的两封检举 信“纯系捏造”,并借此题,于2月19日在《独立评论》第三八期上发表 《民权的保障》一文,为国民党统治辩护。他提出“把民权保障的问题完全看作政治问题,而不肯看作法律问题,这是错的”,声称要求释放政治 犯,“这不是保障民权”。他认为“一个政府要存在,自然不能不制裁一 切推翻政府或反抗政府的行动”,换言之,“一个政府为了保卫它自己,应该允许它有权去对付那些威胁它本身生存的行为”。显然,胡适是不把 国民党政府当作反动政府的。他持的是一种一锅煮的无区别的政府论。
胡适的言论,引起社会的不满。2月28日,宋庆龄、蔡元培为此电请胡 适更正,“否则惟有自由出会,以全会章”。胡适不予理睬。3月3日,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会议议决将他开除出盟。对于胡适的言论,鲁迅持蔑视态 度,他在1933年6月18日致曹聚仁的信中说:“我但于胡公适之之侃侃而谈, 有些不觉为之颜厚有忸怩耳。但是,如此公者,何代蔑有哉。”就在鲁迅写这一封信的上午,因积极参加同盟活动的杨杏佛被特务在上海暗杀,鲁 迅先是赶往出事地点,继而又冒着生命危险毅然出席杨杏佛的入殓仪式。 归来后,鲁迅心情沉重地写下了《悼杨铨》:
岂有豪情似旧时,花开花落两由之。 何期泪洒江南雨,又为斯民哭健儿。
当鲁迅为杨杏佛遇害而伸张正义的时候,胡适对昔日的学生和朋友之 死,始终未置一词。

鲁迅逝世后,胡适多次谈到了鲁迅。这些评论,不可避免地带上了某 种政治偏见,即便这样,也还有一些客观的内容。
1936年11月,苏雪林致函胡适,针对“新文化产业,被左派巧取豪夺”, “今日之域中,已成为‘普罗文化’之天下”的情况,也针对“鲁迅死后,左派利用之为偶像,极力宣传,准备将这个左翼巨头的印象,深深打入青 年脑筋,刺激国人对共产主义之注意,以为酝酿反动势力之地”的情况, 请求胡适站出来做所谓“取缔‘鲁迅宗教’”的工作。苏雪林在同一封信中,还谩骂鲁迅为“假左派”,是“一个刻毒残酷的刀笔吏,阴险无比, 人格卑污又无耻的小人”。(《胡适来往书信选》中册)胡适接读书信后 回答苏氏说:“我很同情于你的愤慨,但我以为不必攻击其私人行为,鲁迅狺狺攻击我们,其实何损于我们一丝一毫?他已死了,我们尽可以撇开 一切小节不谈,专讨论他的思想究竟有些什么,究竟经过几度变迁,究竟 他信仰的是什么,否定的是什么,有些什么是有价值的,有些什么是无价值的。如此批评,一定可以发生效果。”(《胡适来往书信选》中册)这 里,胡适首先是把鲁迅当作对立面的;其次,即使针对鲁迅这样的对立面, 他也认为应该不纠缠小节,要大处着眼,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在同一封信中,胡适又说:“凡论一人,总须持平。爱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方是 持平。鲁迅自有他的长处。如他早年的文学作品,如他的小说史研究,皆 是上等工作……说鲁迅抄盐谷温,真是万分的冤枉。盐谷一案,我们应该为鲁迅洗刷明白……如此立论,然后能使敌党俯首心服。”胡适的目的, 是为了“使敌党俯首心服”,但他事实上是否认了苏雪林那种粗暴卑劣的 作法,在反鲁迅的势力甚嚣尘上的情况下,客观上一定程度的维护了鲁迅。
胡适到了台-湾以后,1958年5月在台北中国文艺协会作了一次题为《中 国文艺复兴运动》的演讲。他仍然肯定鲁迅在“新青年”时代“是个健将,是个大将”,他还认为鲁迅、周作人翻译的《域外小说集》“翻得实在比 林琴南的小说集翻得好,是古文翻小说中最了不得的好。”不过,他铺垫 一番以后,接着骂了鲁迅:“但是,鲁迅先生不到晚年——鲁迅先生的毛病喜欢人家捧他,我们这般‘新青年’没有了,不行了;他要去赶热闹, 慢慢走上变质的路子。”什么叫做“变质”呢?就是和共产党搞在一起, 参加了“左联”。胡适认为,鲁迅加入了“左联”,也是不自由的。他说: “那时共产党尽量欢迎这批作家进去,但是共产党又不放心,因为共产党 不许文艺作家有创作自由。所以那时候监视他们的人--左翼作家的监视 者,就是周起应,现在叫周扬,他就是在上海监视鲁迅这批作家的。”(《胡适哲学思想资料选》(上)第551一552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很 明显,站在台-湾岛上,是很难对鲁迅有公正的评价的。在同一演讲中,胡 适还谈了萧军加入共产党的事,这我在《鲁迅与“四条汉子”》一文中有介绍。这说明,一个人倘若戴上了有色眼镜,就难免会出现甚至是常识性 的偏差——严肃、谨慎如胡适者,尚且不能例外,更遑论其他?

晚年对胡适打击最大的是震动台-湾岛的“雷震案”。雷震是胡适的好 朋友,两人曾共同创办了《自由中国》杂志。由于《自由中国》杂志屡次冒犯最高当局的统治,引起了蒋介石的忌恨。1960年9月4日,台-湾警备总 司令部以“叛乱”罪名逮捕了雷震和《自由中国》部分工作人员,对他们 严刑逼供,《自由中国》也被迫停刊。不久,台-湾军事法庭又判处雷震10 年徒刑。胡适又震惊又气愤,他找蒋介石求情,蒋介石王顾左右,不予理 睬。胡适无可奈何,连呼:“大失望,大失望。”胡适本来就有严重的心 脏病,“雷震案”的刺激使他旧病复发,被急送医院打针、输氧,总算死里逃生,但他的身体却大不如前,一下子竟好像老了20岁。
胡适树大招风,举手投足都引入注目,再加上他心里有话憋不住,讲 话常常偏激,就给反对他的人以口实。1960年11月6日,美国国际开发总署主办的“亚东区科学教育会议”在台北召开,胡适推辞不过,带病做了25 分钟的演讲。他又重弹老调,贬低中国古文明,力主向西方现代文明看齐。 遭到攻讦与围剿,甚至到了人身攻击和谩骂的地步。胡适已是古稀之年的老人了,如何承受得住这种波折,他又病倒了。不得不住院治疗,连他71 岁的生日,也是在病床上度过的。
1962年6月24日,刚出院不久的胡适在蔡元培馆主持了中央研究院第五 次院士会议,选出七位新院士。胡适这天颇为高兴,这次到会的院士较多,许多是特意从国外赶回来的,一方面参加会议,另一方面也为了看看他。 另外,新老院士中也有不少是他昔日的学生。中午,胡适与院士们共进午 餐,回到寓所时,已是两点半钟。他给自己把了下脉,一分钟80下,一切正常,便上床休息,准备参加下午五时欢迎院士的酒会。本来,这天会前 医院出于对胡适身体状况考虑,曾打算派医护人员陪同左右,但胡适不同 意,说:“今天的会是喜事,他们一来,像是要办丧事。”不幸这话竟被胡适言中了。
四点刚过,胡适就呆不住了,他催促秘书说:“今天我是主人,我们 应该早点上山去。”到了山上的蔡元培馆,已有100多位来宾聚集在那里,大家发现胡适来了,都热情地鼓掌致意,几位活跃的新闻记者,还拉着胡 适合影留念。下午五时,酒会开始。胡适兴致勃勃地走到麦克风前,致开 幕词。他幽默而风趣地说:自己对物理学一窍不通,但却有几位世界闻名的物理学家是他的学生,至于杨振宁、李政道等人,则是他学生的学生了, 真是桃李满天下啊,这是他平生最得意,最自豪的事。
过了一会儿,胡适想起临行前太太反复叮嘱他少讲话,忙说:“今天 因为太太没有来,我多说了几句话,下面,请李济讲话。”李济是位考古学家,在胡适来台-湾前曾主持过中央研究院工作。他的讲话有些悲观,他 说台-湾的科学设备都是进口的,有成绩的学生最后都要出国,我们自己有 什么拿得出手的东西呢?他还提到了胡适因为那次演讲而遭受围攻的事,感慨台-湾缺乏科学研究的环境。
旧事重提,勾起了胡适的痛楚。刚才还在谈笑风生的他,脸色一下子 阴郁下来,一时似乎喘不过气来。秘书见状不妙,忙示意他不必介意。胡 适摆摆手,冲着话筒生气他说:“我去年讲了25分钟的话,引起“围剿” 不要去管它,那是小事体,小事体。我挨了40年的骂,从来不生气,并且 欢迎之至……”胡适讲到这里,声调很激动,他忽然感到心脏不适,急忙煞住话头:“好了,好了,今天我们就说到这里,大家再喝点酒,再吃点 点心吧,谢谢大家。”
这时正是六点半,宾客们陆续开始散去。胡适还站在刚才讲话的地方, 含着笑容和客人们握手告别。只见他正要转身和谁说话,突然面色苍白, 身体晃了一晃,仰面向后倒下,旁边的人赶紧伸手搀扶,已经晚了。他先是脑袋磕到桌沿上,又重重地摔在水磨石地上。人们赶忙就地急救,给他 做人工呼吸,打强心针,可他的心脏已停止了跳动。一代哲人就这样溘然 长逝了,在场者无不悲恸落泪。
胡适去世后,人们整理遗物发现,除了书籍、手稿外,余款只有153美 元。
在众多的挽胡适联中,有一幅道出了胡适一生的尴尬:
孟真死于闹,今公死于噪, 行在纵多才,何堪如此? 共党既骂之,国人又骂之, 容身无片土,天乎痛哉!
共产党骂胡适“卖身投靠”国民党,胡适不懂“中国特色”,却以美 国的标准去向国民党要自由,结果是挨骂半个世纪,栖栖惶惶,如丧家之犬。胡适是独立的,彼也不容,此也不容。
在这里,我想介绍一下鲁迅的葬礼,是为了与胡适作一比较。鲁迅逝 世时,遗体着白色纺绸衫裤,咖啡色薄棉袍袄,白袜黑鞋,外裹咖啡色之 棉裳,上覆绯色面子湖色夹里之彩绣棉被。棺为宋庆龄赠,深红色,楠木,西式,四周有铜环,上加内盖,半为玻璃,露出头部,任人瞻仰。四天中, 瞻仰遗容者络绎不绝,签名的有:个人,9470人;团体156个。未签名者不计其数。扶枢上车的有巴金、欧阳山、张天翼等十几位青年作家,执绋者 6000余人,送葬者数万人。半路上,自发加入送殡群众无以计数,队伍足 足有二里多长!
到达墓地后,由蔡元培、沈钧儒、宋庆龄、内山完造等人作了安葬演 说。由上海民众代表献“民族魂”白地黑字旗一面,覆于棺上,抬棺徐徐入穴。
鲁迅去世后,毛泽东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认为“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 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 民最可宝贵的性格”。(《新民主主义论》)
胡适的葬礼也热闹非凡。
胡适遗体着蓝色长袍和黑马褂,脚着布寿鞋。棺木上,覆盖的是北大 校旗。据说,他出丧那天,有100余个团体参加公祭,自发送殡者多达30万人。不少商店停业,工厂停工,学校停课;从离墓地两公里外开始,沿途 居民家家燃香,户户路祭。自1936年鲁迅去世之后,没有其他文化人享受 过这种殊荣。蒋介石的《挽胡适与胡适墓园题辞》是:
新文化旧道德的楷模, 旧伦理新思想的师表。
德学俱隆
---- 〖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

2008年10月1日星期三

生命在于选择

Superhotfile.com Image Comments
Superhotfile.com




机会造就了父母,但选择造就了朋友!  如果您愿意选择做我的朋友,那么请留言给我.您知道我是多么期待您的到来!您不知道我有多么地爱您!

2008年9月21日星期日

我是冯骥才(节选之二)

7.遵从生命
一位记者问我: “你怎样分配写作和作画的时间?”  我说,我从来不分配,只听命于生命的需要,或者说遵从生命。他不明白,我告诉他:  写作时,我被文字淹没。一切想象中的形象和画面,还有情感乃至最细微的感觉,都必须“翻译”成文字符号,都必须寻觅到最恰如其分的文字代号,文字好比一种代用数码。我的脑袋便成了一本厚厚又沉重的字典。渐渐感到,语言不是一种沟通的工具,而是交流的隔膜与障碍——一旦把脑袋里的想象与心中的感受化为文字,就很难通过这些文字找到最初那种形象的鲜活状态。同时,我还会被自己组织起来的情节、故事、人物的纠葛,牢牢困住,就像陷入坚硬的石阵中。每每这个时候,我就渴望从这些故事和文字的缝隙中钻出去,奔向绘画。  当我扑到画案前,挥毫把一片淋漓光彩的彩墨泼到纸上,它立即呈现出无穷的形象。莽原大漠,疾雨微霜,浓情淡意,幽思苦绪,一下子立见眼前。 无须去搜寻文字,刻意描写,借助于比喻,一切全都有声有色、有光有影迅 速现于腕底。几根线条,带着或兴奋或哀伤或狂愤的情感;一块水墨,真切切的是期待是缅怀是梦想。那些在文字中只能意会的内涵,在这里却能非常具体地看见。绘画性充满偶然性。愈是意外的艺术效果不期而至,绘画过程愈充满快感。从写作角度看,绘画是一种变幻想为现实、变瞬间为永恒的魔术。在绘画天地里,画家像一个法师,笔扫风至,墨放花开,法力无限,其乐无穷。可是,这样画下去,忽然某个时候会感到,那些难以描绘、难以用可视的形象来传达的事物与感受也要来困扰我。但这时只消撇开画笔,用一句话,就能透其神髓,奇妙又准确地表达出来,于是,我又自然而然地返回 了写作。所以我说,我在写作写到最充分时,便想画画;在作画作到最满足时,即渴望写作。好像爬山爬到峰顶时,纵入水潭游泳;在浪中耗尽体力,便仰卧在滩头享受日晒与风吹。在树影里吟诗,到阳光里唱歌,站在空谷中呼喊。 这是一种随心所欲、任意反复的选择,一种两极的占有,一种甜蜜的往返与运动。而这一切都任凭生命状态的左右,没有安排、计划与理性的支配,这便是我说的:遵从生命。这位记者听罢惊奇地说,你的自我感觉似乎不错。  我说,为什么不。艺术家浸在艺术里,如同酒鬼泡在酒里,感觉当然很好。  
8.表白的快意  在世事的喧嚣和纷扰中,我们常常忘掉自己的心灵。也许现代社会太多的艰难也太多的诱惑,太多的障碍也太多的机遇,太多的失落也太多的可能, 我们被拥塞其间,不得喘息;那些功名利禄、荣辱得失、是非利害,都是牵动我们的绳子。就这样,终日浑浑噩噩或兴致勃勃地忙碌不停,哪里还会顾 及无形地存在于我们身上的那个心灵?  每个人都有两个自己,一个是外在的、社会性的、变了形的;一个是内在的、本质的、真实的自己,就是心灵。两个自己需要交谈,如果隔绝太久, 日久天长,最后便只剩下一个在地球上跑来跑去、被社会所异化的自己。  这心灵隐藏在我们生命的深处。它是我们生命的核儿。一旦面对它,就会感到这原是一片易感的、深情的、灵性而幽阔的世界。这才是我们个人所独有的世界。在这里,一切社会经历都化为人生经历,一切逝去如烟的往事在这里却记忆如新、依然活着,一切苦乐悲欢都化为刻骨铭心的诗! 而那些难言之隐也都在这里完好地保存着、珍藏着、密封着。  守着自己,便保护住自我的完整;守着自己的秘密,便保存一份自享的生命内容。心灵是躲避世间风雨的伞,是洗涮自己和使灵魂轻装的忏悔室, 是重温人生的唯一空间,是自己的梦之乡! 然而,它也要说话。受不住永远的封闭,永远的自如、自解、自我安慰。它撞开围栏,把这个“真实的本质的自己”袒露给世界;或者打开一条缝隙,透露出紧锁其间、幽闭太久的风景; 或者切盼一位闯入者,让心灵自己经受一次充满生气的风暴? 心灵渴望表白——  人类艺术由此而起源。这也是真正的艺术创作充溢着快感的缘故。倘若艺术拒绝心灵的表自,不仅它缺乏冲击力,创作过程便成了一种乏味的受难。 艺术创作是一种生命转换的过程,即把最深刻的生命——心灵,有姿有态、活喷喷地呈现出来。这过程是宣泄、是倾诉、是絮语、是呼喊,又是多么快意的创造!所以我说:“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最重要的不是存在方式,而是他的生命方式。” 让心灵一任自然,艺术便获得生命。
9.生活的感觉  黄昏时听音乐是种特殊享受。那当儿,暮色浓深,屋里的一切都迷蒙模糊,没有什么具体清晰的形象映入眼睑,搅乱头脑;心灵才能让听觉牵着梦游一般地飘入音乐的境界中去。哎,你是不是也有此同感?  我这感觉既强烈又奇妙,以致我怀疑自己有点神经质。记得那次绝对是个黄昏,大概听舒曼的《梦幻曲》吧!家里只我自己,静静的空间灌满了那深沉而醉心的琴音。屋子的四角都黑了,窗前的东西变成一堆分辨不清的影子,只有窗玻璃上还依稀映着一点淡淡的桔色的夕照。  我的心像被这音乐洗过一样圣洁。不知是心沉浸在琴音里,还是琴音充溢我的心里,一股潜流似的婉转回旋。于是我被感动起来,随之而来,便是这种动心的感觉渐渐加强,心里的潜流形成一个疾转的漩涡,到了感动的潮头卷起,我忽然不能自己。好像有根无形的搅棒,把沉淀心底的乱七八糟的全都翻腾起来。说不出是什么难忘的事或感受过的情绪,也说不出是什么滋味,甜蜜?忧伤?思念?委屈?已经落空的企盼?留不住的甜美?一下 子,大滴大滴的泪珠子竟然逐个儿夺眶而出,滚过脸颊,啪啪掉在地上。我倚着门框,仰起头,衣襟很快就湿了一片,我完全不能自制,也不想自制, 因为这决不是一种痛苦,而是一种异样的、令人颤栗的幸福的感觉。平日里, 偶然被什么意外的事物的触发,也会生出这样一种感觉,却总是一掠而过, 从来没有凝聚起来,这样有力地撞击我的心扉。然而我不明白,这感觉是怎样来的,是那琴音招引来的?到底是哪个旋律、哪个和声打动的我?为什么以前听这支曲子从无这般感受?更奇怪的是,以后,多少次,黄昏时,我设法支开家里的人,依旧在这光线晦黯、阴影重重的安寂的小屋里,独自倚门倾听这支曲于,但再也不曾出现那种忍俊不禁、苦乐交加的感觉了。琴音像一阵微弱的风,难得再在我心中吹起浪头。 怎么回事?感觉是找不到的,只有它来找你。两年后,我早已忘掉寻觅这感觉的念头,却意外碰到了它。 那是个深秋时节,刚刚下过一场濛濛小雨,天色将暮,人在户外,脸颊和双手都感到微微凉意。我才办完一件事回家,走在一条沿河的小道上。小河在左边,蜿蜒又清亮,缓斜的泥坡三三五五坐着一些垂柳;右边是一面石砌的高墙,不知当年是哪家豪门显贵的宅院。这石墙很长,向前延长很远。 院内一些老杨树把它巨大的伞状的树冠伸出墙来。树上的叶子正在脱落,地上积了厚厚一层,枝上挂的不多。虽然无风,不时有一片巴掌大的褐色叶子, 自个儿脱开枝干从半空中打着各式各样的旋儿忽悠悠落下来,落在地上的叶子中间,立时混在一起,分不出来。大树也就立刻显得轻松一些似的。我踏 着这落叶走,忽然发现一片叶子,异常显眼,它较比一般叶子稍小,崭新油 亮,分明是一片新叶。可惜它生不逢时,没有长足,胀满它每一个生命的细胞,散尽它的叶液与幽香,就早早随同老叶一同飘落。可是,大自然已经不可逆地到了落叶时节,谁又管它这一片无足轻重的叶子呢!我看见,这涂了一层蜡似的翠绿的叶面上汪着几滴晶亮的水珠,兴许是刚才的雨滴,却正像它无以言传的伤心的泪。它多么热爱这树上的生活——风里的喧哗,雨里的喧闹,阳光里闪动的光华,它多么希望在这树上多多留连一刻。生活,尽管给生命许许多多折磨、苦涩、烦恼、欺骗和不幸,谁愿意丢弃它?甚至依旧甘心把一切奉献给它。生活,你拿什么偿还一切生命对你的奉献?永远是希望么?  我怜惜地拾起这片绿叶,抬眼一望,蓦然发现高高的、被雨淋湿而发暗的墙头上,趴着一只雪白的猫,正呆呆瞧着我;杨树深处,有两扇玻璃窗反映着雨后如洗的蓝天,好像躲在暗处的一双美丽的眼睛??突然,就是这突然的一下,我被莫名地感动起来。那次听音乐时所产生的异样的感觉,又一次涌入我的心中,在我心里翻江倒海地搅动起来,视线又一次被止不住的大股热泪遮挡住了。我站在满地褐黄斑驳的落叶中间,贪婪地享受这又甜又苦的情感,并任使这情感尽情发泄和延长,多留它一些时候。谁知它只是这一小阵子,转眼竟然雾一般渐渐消散。好似一下子都拥聚与凝结起来的事物, 又一下子分散开来,抓都抓不着。咦,这是怎么回事?我手里拈着这片闪光而早落的叶子,痴呆呆地站着。
10.触摸岁月  每每到了冬日,才能实实在在触摸到了岁月。年是冬日中间的分界。有了这分界,便在年前感到岁月一天天变短,直到残剩无多;过了年忽然又有大把的日子,成了时光的富翁,一下子真的大有可为了。  岁月是用时光来计算的。那么时光又在哪里?在钟表上、日历上,还是行走在窗前的阳光里?  窗子是房屋最迷人的镜框。节候变换着镜框里的风景。冬意最浓那些天, 屋里的热气和窗外的阳光一起努力,将冻结玻璃上的冰雪融化;它总是先从 中间化开,向四边蔓延。透过这美妙的冰洞,我发现原来严冬的世界才是最明亮的。那一如人的青春的盛夏,总有荫影遮翳,葱笼却幽暗。小树林又何曾有这般光明?我忽然对老人这个概念生了敬意。只有阅尽人生,脱净了生命年华的叶子,才会有眼前这小树林一般明彻。只有这彻底的通彻,才能有此无边的安宁。安宁不是安寐,而是一种博大而丰实的自享。世上唯有创造者所拥有的自享才是人生真正的幸福。  朋友送来一盆“香棒”,放在我的窗台上说:看吧,多漂亮的大叶子! 这叶子像一只只绿色光亮的大手,伸出来,叫人欣赏。逆光中,它的叶筋舒展着舒畅又潇洒的线条。一种奇特的感觉出现了:严寒占据窗外,丰腴的春天却在我的房中恰然自得。  自从有了这盆“香棒”,我才发现我的书房竟有如此灿烂的阳光。它照进并充满每一片叶子和每一根叶梗,把它们变得像碧玉一样纯净、通亮、圣洁。我还看见绿色的汁液在通明的叶子里流动。这汁液就是血液。人的血液是鲜红的,植物的血液是碧绿的,心灵的血液是透明的,因为世界的纯洁来自于心灵的透明。但是为什么我们每个人都说自己纯洁,而整个世界却仍旧一片混沌呢?我还发现,这光亮的叶子并不是为了表示自己的存在,而是为了证实阳光的明媚、阳光的魅力、阳光的神奇。任何事物都同时证实着另一个事物的 在。伟人的出现说明庸人的无所不在;分离愈远的情人,愈显示了他们的心丝毫没有分离;小人的恶言恶语不恰好表达你的高不可攀和无法企及吗? 而骗子无法从你身上骗走的,正是你那无比珍贵的单纯。老人的生命愈来愈短,还是他生命的道路愈来愈长?生命的计量,在于它的长度,还是宽度与深度?冬日里,太阳环绕地球的轨道变得又斜又低。夏天里,阳光的双足最多只是站在我的窗台上,现在却长驱直入,直射在我北面的墙壁上。一尊唐代的木佛一直仁立在阴影里沉思,此刻迎着一束光芒无声地微笑了。  阳光还要充满我的世界,它化为闪闪烁烁的光雾,朝着四周的阴暗的地方浸染。阴影又执著又调皮,阳光照到哪里,它就立刻躲到光的背后。而愈是幽暗的地方,愈能看见被阳光照得晶晶发光的游动的尘埃。这令我十分迷惑:黑暗与光明的界限究竟在哪里?黑夜与晨曦的界限呢?来自于早醒的鸟第一声的啼叫吗??这叫声由于被晨露滋润而异样的清亮。  但是,有一种光可以透入幽闭的暗处,那便是从音箱里散发出来的闪光的琴音。鲁宾斯但的手不是在弹琴,而是在摸索你的心灵;他还用手思索, 用手感应,用手触动色彩,用手试探生命世界最敏感的悟性??琴音是不同的亮色,它们像明明灭灭、强强弱弱的光束,散布在空间;那些旋律的片断  好似一些金色的鸟,扇着翅膀,飞进布满阴影的地方。有时,它会在一阵轰 响里,关闭了整个地球上的灯或者创造出一个辉煌夺目的太阳。我便在一张 将寄给远方的失意朋友的新年贺卡上,写了一句话:你想得到的一切安慰都在音乐里。 冬日里最令人莫解的还是天空。  盛夏里,有时乌云四合,那即将被峰嵘的云吞没的最后一块蓝天,好似 天空的一个洞,无穷地深远。而现在整个天空全成了这样,在你头顶上无边 无际地展开;空阔、高远、清澈、庄严;除去少有的飘雪的日子,大多数时间连一点点云丝也没有,鸟儿也不敢飞上去,这不仅由于它冷冽寥阔,而是因为它大得叫你一仰起头就感到自己的渺小。只有在夜间,寒空中才有星星闪烁。这星星是宇宙间点灯的驿站。万古以来,是谁不停歇地从一个驿站奔向下一个遥远的驿站?为谁送信?为了宇宙间那一桩永恒的爱吗? 我从大地注视着这冬天的脚步,看看它究竟怎样一步步、沿着哪个方向一直走到春天?         
11.头上芦花 人生入秋,便开始被友人指着脑袋说: “呀,你怎么也有白发了?” 听罢笑而不答。偶尔笑答一句: “因为头发里的色素都跑到稿纸上去了。”  就这样,嘻嘻哈哈、糊里糊涂地翻过了生命的山脊,开始渐渐下坡来。 或者再努努力,往上登一登。  对镜看白发,有时也会认真起来:这白发中的第一根是何时出现的?为了什么?思绪往往会超越时空,一下子回到了少年时——那次同母亲聊天, 母亲背窗而坐,窗子敞着,微风无声地轻轻掀动母亲的头发,忽见母亲的一根头发被吹立起来,在夕照里竟然银亮银亮,是一根白发!这根细细的白发在风里柔弱摇曳,却不肯倒下,好似对我召唤。我第一次看见母亲的白发, 第一次强烈地感受到母亲也会老,这是多可怕的事呵!我禁不住过去扑在母亲怀里。母亲不知出了什么事,问我,用力想托我起来,我却紧紧抱住母亲, 好似生怕她离去. 事后,我一直没有告诉母亲这究竟为了什么。最浓烈的感情难以表达出来,最脆弱的感情只能珍藏在自己心里。如今,母亲已是满头自发,但初见她白发的感受却深刻难忘。那种人生感,那种凄然,那种无可奈何,正像我们无法把地上的落叶抛回到树枝上去. 当妻子把一小酒盅染发剂和一支扁头油画笔拿到我面前,叫我帮她染发,我心里一动,怎么,我们这一代生命的森林也开始落叶了?我瞥一眼她的头发,笑道:“不过两三根白头发,也要这样小题大作?”可是待我用手指撩开她的头发,我惊讶了,在这黑黑的头发里怎么会埋藏这样多的白发! 我竟如此粗心大意,至今才发现才看到。也正是由于这样多的白发,才迫使她动用这遮掩青春衰退的颜色。可是她明明一头乌黑而清香的秀发呀,究竟怎样一根根悄悄变白的?是在我不停歇的忙忙碌碌中、侃侃而谈中,还是在不分昼夜的埋头写作中?是那些年在大地震后寄人篱下的茹苦含辛的生活所致?是为了我那次重病内心焦虑而催白的?还是哪件事?几乎伤透了她的心,夜间骤然生出这多白发?黑发如同绿草,白发犹如枯草;黑发像绿草那样散发着生命诱人的气息,白发却像枯草那样晃动着刺目的、凄凉的、枯竭的颜色。我怎样做才能还给她一如当年那一头美丽的黑发?我急于把她所有变白的头发染黑。她却说:“你是不是把染发剂滴在我头顶上了?”我一怔。赶忙用眼皮噙住泪水,不叫它再滴落下来。 一次,我把剩下的染发剂交给她,请她也给我的头发染一染。这一染,居然年轻许多!谁说时光难返,谁说青春难再,就这样我也加入了用染发剂追回岁月的行列。谁知染发是件愈来愈艰难的事情。不仅日日增多的白发需要加工,而且这时才知道,白发并不是由黑发变的,它们是从走向衰老的生命深处滋生出来的。当染过的头发看上去一片乌黑青黛,它们的根部又齐刷刷冒出一茬雪白。任你怎样去染,去遮盖,它总是一茬茬涌现。人生的秋天和大自然的春天一样的顽强。挡不住的白发呵!  开始时精心细染,不肯放掉一根。但事情忙起来,没有闲暇染发,只好任它花白。染又麻烦,不染难看,渐而成了负担。这日,邻家一位老者来访。这老者阅历深,博学,又健朗,鹤发童颜,很有神采。他进屋,正坐在阳光里。一个画面令我震惊——他不单头发通白, 连胡须眉毛也一概全白;在强光的照耀下,蓬松柔和,光明透彻,亮如银丝, 竟没有一根灰黑色的,真是美极了!我禁不住说,将来我也修炼出您这一头漂亮潇洒的白发吧! 说罢,顿觉地阔天宽,心情快活。摆一摆脑袋,头上花发来回一晃,宛如摇动一片秋光中的芦花。

我是冯骥才(节选之一)

拒绝句号——题记 
 一定会有一些朋友反对我这个标题。他们会说多好的句号呵!句号表示一种完成,一种圆满,一种有志者事竟成,一种成果与收获,或者干脆把这溜圆的句号看成一个个饱满的果实。他们还会问我,当你完成一部几十万字 长篇小说,在那上千页稿纸的最末一行划上一个句号时,难道你没有如释重负、飘飘欲仙般的感受?没有那种大功告成后该痛快干一杯的喜悦吗?当然,这样的句号我也喜欢。但人生还有另一种句号。 打个比方,你在一条路上走,走着走着,忽然有一种“尽头感”时,这句号就出现了;如果你停下来,你足下就清晰地出现一个句号。这条路可不是做一件事时那短短的距离,它是人生追求的路、艺术探索的路和事业奋进的路。这路原本无止无休。你在任何一处都可以起步,踏上征程;你也可以在任何一处划个句号,退了出来。无论什么都可以成为句号的缘故,那精疲力竭的放弃、自寻清闲的逃逸、江郎才尽的低头认输,乃至收获后的自满自足;甚至在目标达到之后,辉煌的目标也会化为一个句号,尽管这句号闪闪发光;句号,就是停止,就是终结,就是事物最终变为有限的、死去的符号。我说的是这种句号。 
 可怕的是,这些句号总是不知不觉地出现。你呢,不知不觉地完结。想想看,你曾经做过的那些有益的事,究竟是什么时候和怎样弃你而去的?句号往往又和人的自足、人的彻悟、人的堕性连在一起的。所以句号大多是人心甘情愿给自己划上的。人随时可能舒舒服服给自己划个句号,休止了自己。因而,我害怕句号。  我对句号保持着近于神经质的警惕。警觉它、监视它、打击它和超越它。 在与句号的斗争中,我一边感到生命的活力,常常闻到自身肌肉搏斗后散发出热烘烘的清香;一边认识到这原是生命存在所必需进行的奋争,也是与自身堕性和保守的对抗。当然??它何其艰难!跨过每一个句号,都需要付出双倍的力量,其中一半是创造力。然而,无论在人生与艺术的道路上,每消灭一个句号,便开始一段崭新的充满诱惑的路。我们还会发现,被我们拒绝和消灭的句号,最终竟然会变成逗号。你是不是也会从中得到启示:最积极和充实的人生,是不断努力地把句号变为逗号。
既然本书皆“自白”性话语,这里便把这些解题的文字,做为序言。 冯骥才1996 年 3 月
我是冯骥才
一、心灵的自白
1.命运的驱使  这是我踏上文学之路时最初的足迹。它一片凌乱、深深浅浅、反反复复, 仿佛带着那样多的不情愿、被迫和犹豫不决? 这究竟为了什么?  1966 年的大狂乱到来之前,我的世界有如风暴前的海面,它没有丝毫预 感,没察觉任何先兆,在一片出奇的静谧里,暖意的阳光躺在我柔软的、层层皱褶一般的、有节奏的生活波浪上。那时我才 20 多岁!我热爱着艺术。我是肖邦、柴可夫斯基、贝多芬最驯顺的俘虏;我常常一个人在屋里高声背诵《长恨歌》、《蜀道难》和普希金的《致大海》;最后,我终于以一种为美而献身的精神,决意把一生的时光,都溶进调色盘里。那雨中的船、枝上的鸟、泥土中的小花小草、薄暮溟溟中一张张模糊而有生气的脸,把我牢牢地固着在画架前,再也没有想到与它分开。  
然而,1966 年那场突如其来的大动乱就像一个无法抗拒、从天而降的重锤,把我的世界砸得粉碎。一夜之间,千万人的命运发生骤变;千万个家庭演出了在书本里都不曾见过的怪诞离奇的悲剧。对于我,平时所留意的人的面容姿态、动作变得毫无意义;摆在眼前的,是在翻来覆去的政治风浪里淘洗出来的一颗颗赤裸裸的心。它们无形地隐藏在人身上最不易发现的地方。 有的比宝石还美,有的比魔怪还丑,世上再没有人与人、心与心的差距更为遥远的了。为了在这刀丛般的人事纠葛中间生存,现实逼着我百倍地留意、 提防、躲闪;于是,往日那些山光水色、鸟语花香,美梦一般流散了。天津海河边有个地方叫做挂甲寺。夏天里,偶然会有人游泳不慎淹死了,就被拖到岸边,等家人来认领。但在这期间,几乎天天都有人投河自尽,给人们用绑着铁钩的长杆勾上来,一排排陈列着。原有的两张席不够用,有的便露着不堪一睹的面孔。有老者、有青年、有腰间捆着婴儿一同殉难的妇女。 我直怔怔望着这些下狠心毁掉自己的人,心想他们必有许多隐忍在心、难以抗拒的苦痛。还有一次,我看到一个悬梁自尽的人蹬倒的椅面上留着很多徘徊不定的脚印,我的心颤栗了??每每此时,我便不自觉地虚构起他们生前的故事;当然这可能是与他们完全无关的虚构,但我平日在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万干感受却自然而然地向虚构的故事中聚拥而来。当故事形成、在心里 翻腾不已时,我便有一种强烈的表现欲。开始,我只是把这些故事讲给至亲好友们听。为了安全,我把故事中的人物、地点、社会背景全换成外国的,当做一个旧的外国小说或电影故事。 我的许多亲友听过这些故事。在文化一片空白的当时,他们以听我的故事为快事。我却以讲故事来发泄表现欲,排遣郁结心中的情感。我哪里知道,这就是我后来一些作品的雏型。  
一个夜晚,外边刮着冷风。一位许久未见的老朋友突然跑到我家来。他不等我说什么,便一口气讲了他长长一段奇特的遭遇。我听着,流下泪,夹在手指间的烟卷灭了也不知道。这位朋友讲述他的遭遇时,带着一种神经质的冲动,我真担心他回去后会做出什么不够冷静而可怕的事来。他讲完了, 忽然用激动得发颤的声音问我:  “你说,将来的人会不会知道咱们这种生活?这种处境?如果总这样下去不变,再过几十年,现在活着的人都死了,还不就得靠后来的作家瞎编?  你说,现在有没有人把这些事写下来?那就得冒着生命的危险呀!不过,这对于将来的人总是有价值的, 那是怎样一个时代呀!  
我们都沉默了。烟碟里未熄的烟蒂冒着丝一般的烟缕,在昏黄的灯光里萦回缭绕。似乎我俩都顺着他这番话思索下去?从此,我便产生了动笔写的念头。  我把自己锁在屋里,偷偷写起来,只要有人叩门,我立即停笔,并把写了字的纸东藏西掖。这片言只语要是被人发现,就会毁了自己,甚至家破人亡,不堪设想。每每运动一来,我就把这些写好的东西埋藏在院子的砖块下边、塞在楼板缝里,或者一层层粘起来,外边糊上宣传画片,做为掩蔽,以便将来有用时拿温水泡了再一张张揭出来. 但藏东西的人总觉得什么地方都不稳妥。一度,我把这些稿子卷成卷儿,塞进自行车的横梁管儿里。这车白天就放在单位里,单位整天闹着互相查找“敌情线索”。我总觉得会有人猛扑过去从车管儿里把稿子掏出来。不安整天折磨着我。终于我把稿子悄悄弄出来,用火点着烧了。心里立刻平静下来,跟着而来的却是茫然和沮丧。 以后,我一发有了抑制不住的写的冲动时,便随写随撕碎,扔在厕所里冲掉; 冬天我守着炉子写,写好了,轻轻读给自己听,读到自己也受感动时便再重读几遍,最后却只能恋恋不舍地投进火炉里。当辗转的火舌把一张张浸着心血的纸舔成薄薄的余灰时,我的心仿佛被灼热的火舌刺穿了。在望不见彼岸的漫长征途上,谁都有过踌躇不前的步履。这是无效劳动,滥用精力啊!写了不能发表,又不能给任何人看,还收留不住,有什么用? 多么傻气的做法!多么愚蠢的冲动!多么无望的希望!而我最痛苦的就是在这种忽然理智和冷静下来,否定自己行为的价值的时候。我必须从自己身上寻找力量充实自己。我发现,我是有良心的,我爱自己的祖国和人民,我是悄悄地为祖国的将来做一点点事呀!我还是有艺术良心的,没有为了追求利禄而去写迎合时尚、违心的文字。我珍爱文学,不会让任何不良的私欲而玷污了它? 这样,我便再不毁掉自己笔下的每一张纸了。我下了决心,我干我的。不管将来如何,不管光明多么遥远,不管路途中间会多么艰辛和寂寞,会有多高的阻障,会出现怎样意外的变故。我至今还保存一首诗。是当时自己写给自己的。诗名叫《路》:人们自己走自己的路,谁也不管谁, 我却选定这样一条路—— 一条时而欢欣、时而痛苦的路, 一条充满荆辣、布满沟堑的路。 一条宽起来无边、窄起来惊心的路, 一条爬上去艰难、滑下去危险的路。 一条没有尽头、没有归宿的路, 一条没有路标、无处询问的路, 一条时时中断的路, 一条看不见的路? 但我决意走这条路, 因为它是一条真实的路。现在回想起来,这便是我走向文学之路最初的脚步了。 那年我在滇南,亚热带风味的大自然使我耳目一新。那些哈尼族人的大茅屋顶、傣族人的竹楼、苗族妇女艳丽的短裙,混在一片棕榈、芭蕉、竹丛、 雪花一样飘飞的木棉和蓝蓝的山影之中,令我感动不已。不知不觉又唤起我画画的欲望。我回到家,赶忙翻出搁放许久的纸笔墨砚,呆在屋里一连画了许多天,还拿出其中若干幅参加了美术展览。当时,一些朋友真怀疑我要重操旧业了。不,不,这仅仅像着了魔似的闹了一阵子而已。跟着,潜在心底的人物又开始浮现出来,日夜不宁地折磨我了。我便收拾起画具,抹净桌面, 摆上一叠空白的稿纸.
是啊,我之所以离开至今依然酷爱的绘画,中途易辙,改从写作生涯, 大概是受命运的驱使吧!这不单是个人的命运,也是民族、祖国、同时代人共同的命运所致。至于“命运”二字,我还不会解释,而只是深深感到它罢了。  
2.又苦又甜的终身劳役  
真正的文学和真正的恋爱一样,是在痛苦中追求幸福。 有人说我是文学的幸运儿,有人说我是福将,有人说我时运极佳,说这话的朋友们,自然还另有深意的潜台词。  我却相信,谁曾是生活的不幸者,谁就有条件成为文学的幸运儿;谁让生活的祸水一遍遍地洗过,谁就有可能成为看上去亮光光的福将。当生活把你肆意掠夺一番之后,才会把文学馈赠给你。文学是生活的苦果,哪怕这果子带着甜滋滋的味儿。我是在 10 年大动乱中成长起来的。生活是严肃的,它没戏弄我。因为没有坎坷的生活的路,没有磨难,没有牺牲,也就没有真正有力、有发现、有价值的文学。相反,我时常怨怪生活对我过于厚爱和宽恕, 如果它把我推向更深的底层,我可能会找到更深刻的生活真谛。在享乐与受苦中间,真正有志于文学的人,必定是心甘情愿地选定后者。因此,我又承认自己是幸运的。 这场大动乱和大变革,使社会由平面变成立体,由单一变成纷坛,在龟裂的表层中透出底色。底色往往是本色。江河湖海只有波掀浪涌时才显出潜在的一切。凡经历这巨变又大彻大悟的人,必定能得到无比珍贵的精神财富。 因为教训的价值并不低于成功的经验。我从这中间,学到了太平盛世一百年也未必能学到的东西。所以当我们拿起笔来,无需自作多情,装腔作势,为赋新诗强说愁。内心充实而饱满,要的只是简洁又准确的语言。我们似乎只 消把耳闻目见如实说出,就比最富有想象力的古代作家虚构出来的还要动人 心魄。而首先,我获得的是庄严的社会责任感,并发现我所能用以尽责的是纸和笔。我把这责任注入笔管和胶囊里,笔的分量就重了;如果我再把这笔管里的一切倾泻在纸上——那就是我希望的、我追求的、我心中的文学。生活一刻不停地变化。文学追踪着它。  思想与生活,犹如托尔斯泰所说的从山坡上疾驰而下的马车,说不清是马拉着车,还是车推着马。作家需要伸出所有探索的触角和感受的触须,永远探入生活深处,与同时代人一同苦苦思求通往理想中幸福的明天之路。如果不这样做,高尚的文学就不复存在了。文学是一种使命。也是一种又苦又甜的终身劳役。无怪乎常有人骂我傻瓜。不错,是傻瓜!这世上多半的事情,就是各种各样的傻子和呆子来做的。           
 3.文学——我的人生 追求文学的追求,是作家对于人生的追求。 寥廓的人生有如茫茫大漠,没有道路,更无向导,只在心里装着一个美好、遥远却看不见的目标。怎么走?不知道。在这漫长又艰辛的跋涉中,有 时会由于不辨方位而困惑;有时会因过于孤单而犹豫不前;有时自信心填满胸膛,气壮如牛;有时用拳头狠凿自己空空的脑袋。无论兴奋、自足、骄做, 还是灰心、自卑、后悔,一概都曾占据心头。情绪仿佛气候,时暖时寒;心 境好像天空,时明时暗。这是信念与意志中薄弱的部分搏斗。人生的每一步 都是在克服外界困难的同时,又在克服自我的障碍,才能向前跨出去。社会 的前途大家共同奋争,个人的道路还得自己一点点开拓。一边开拓,一边行走,至死也不知道自己走了多远。真正的人都是用自己的事业来追求人生价 值的。作家还要直接去探索这价值的含义。文学的追求,也是作家对于艺术的追求。 在艺术的荒原上,同样要经历找寻路途的辛苦。所有前人走过的道路,都是身后之路。只有在玩玩乐乐的旅游胜地,才有早已准备停当的轻车熟路。 严肃的作家要给自己的生活发现、创造适用的表达方式,严格地说,每一种 方式,只适合它特定的表达内容;另一种内容,还需要再去探求另一种新的方式。文学不允许雷同,无论与别人,还是与自己。作家连一句用过的精彩的格言都不能再在笔下重现,否则就有抄袭自己之嫌。 然而,超过别人不易,超过自己更难。一个作家凭仗个人独特的生活经历、感受、发现以及美学见解,可以超过别人,这超过实际上也是一种区别。但他一旦亮出自己的面貌,若要区别自己,换一副嘴脸,就难上加难。因此, 大多数作家的成名作,便是他创作的峰巅,如果要超越这峰巅,就像使自己 站在自己肩膀上一样。有人设法变幻艺术形式,有人忙于充填生活内容。但 是,单靠艺术翻新,最后只能使作品变成轻飘飘又炫目的躯壳;急于从生活中捧取产儿,又非今夕明朝就能获得。艺术是个斜坡,中间站不住,不是爬上去就是滑下来。每个作家都要经历创作的苦闷期。有的从苦闷中走出来, 有的在苦闷中垮下去。任何事物都有局限,局限之外是极限,人力只能达到极限。反正迟早有一天,我必定会黔驴技穷,蚕老烛尽,只好自己模仿自己, 读者就会对我大叫一声:“老冯,你到此为止啦!”就像俄罗斯那句谚语: 老狗玩不了新花样。文坛的更迭就像大自然的淘汰一样无情,于是我整个身躯便划出一条不大美妙的抛物线,给文坛抛出来。这并没关系,只要我曾在那里边留下一点点什么,就知足了。  活着,却没白白的活着,这便是人生最大的幸福和安慰。同时,如果我以一生的努力都未能给文学添上什么新东西,那将是我毕生最大的憾事!我会说我:一个笨蛋!                4.把自己化为作品
一个作家应当具备哪些素质? 想象力、发现力、感受力、洞察力、捕捉力、判断力;活跃的形象思维和严谨的逻辑思维;尽可能庞杂的生活知识和尽可能全面的艺术素养;要巧、 要拙、要灵、要韧,要对大千世界充满好奇心,要对千形万态事物所独具的细节异常敏感,要对形形色色人的音容笑貌、举止动念,抓得又牢又准;还要对这一切,最磅礴和最细微的,有形和无形的,运动和静止的,清晰繁杂和朦胧一团的,都能准确地表达出来。笔头有如湘绣艺人的针尖,布局有如拿破仑摆阵;手中仿佛真有魔法,把所有无生命的东西勾勒得活灵活现。还要感觉灵敏,情感饱满,境界丰富。作家内心是个小舞台,社会舞台的小模型,生活的一切经过艺术的浓缩,都在这里重演,而且它还要不断地变幻人 物、场景、气氛和情趣。作家的能力最高表现为,在这之上,创造出崭新的、 富有典型意义和审美价值的人物。  我具备这其中多少素质?缺多少不知道,知道也没用。先天匮乏,后天无补。然而在文学艺术中,短处可以变化为长处,缺陷是造成某种风格的必备条件。左手书法家的字,患眼疾画家的画,哑嗓子的歌手所唱的沙哑而迷人的歌,就像残月如弓的美色不能为圆月所替代。不少缺乏宏篇巨制结构能力的作家,成了机巧精致的短篇大师。没有一个条件齐全的作家,却有各具优长的艺术。作家还要有种能耐,即认识自己,扬长避短,发挥优势,使自己的气质成为艺术的特色,在成就了艺术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认识自己并不比认识世界容易。作家可以把世人看得一清二楚,对自己往往糊糊涂涂,并不清醒。我写了各种各样的作品,至今不知哪一种属于我自己的。有的偏于哲理,有的侧重抒情,有的伤感,有的戏谑,我竟觉得都是自己——伤感才是我的气质?快乐才是我的化身?我是深思还是即兴的? 我怎么忽而古代忽而现代?忽而异国情调忽而乡土风味?我好比瞎子摸象, 这一下摸到坚实粗壮的腿,另一下摸到又大又软的耳朵,再一下摸到无比锋利的牙。哪个都像我,哪个又不是。有人问我风格,我笑着说:这不是我关心的事。我全力要做的,是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读者。风格不仅仅是作品的外貌。它是复杂又和谐的一个整体。它像一个人,清清楚楚,实实在在地存在,又难以明明白白说出来。作家在作品中除去描写的许许多多生命,还有一个生命,就是作家自己。风格是作家的气质,是活脱脱的生命的气息,是可以感觉到的一个独个灵魂及其特有的美。  于是,作家就把他的生命化为一本本书。到了他生命完结那天,他写的这些跳动着心、流动着情感、燃烧着爱憎和散发着他独特气质的书,仍像作家本人一样留在世上。如果作家留下的不是自己,不是他真切感受到的生活, 不是创造而是仿造,那自然要为后世甚至现世所废弃了。  作家要肯把自己交给读者。写的就是想的,不怕自己的将来可能反对自己的现在。拿起笔来的心境有如虔诚的圣徒,圣洁又坦率。思想的法则是纯正,内容的法则是真实,艺术的法则是美。不以文章完善自己,宁愿否定和推翻自己而完善艺术。作家批判世界需要勇气,批判自己则需要更大的勇气。 读者希望在作品上看到真实却不一定完美的人物,也愿意看到真切却可能是自相矛盾的作家。在舍弃自己的一切之后,文学便油然诞生。就像太阳在燃烧自己时才放出光明。    如果作家把自己化为作品,作品上的署名,就像身上的肚脐儿,可有可无,完全没用,只不过在习惯中,没有这姓名不算一个齐全的整体罢了。——这是句笑话。我是说,作家不需要在文学之外享受什么了。这便是我心中的文学!
5.寻找心的出路  我能干许多种事,干得都不错。干这些事时我都轻松快活,如果我挑一样干,保管都能出色。所以我说,我写作并非自愿,是出于无奈。我还说, 写作是人生最苦的事。  在我没动过稿纸钢笔那时,我画画。可是全国人在受难,我也受难。时时感到别人的泪别人的血滴在我心上。有时我的心承受不了,就画,拿如梦的山如烟的树如歌的溪水抚慰自己。渐渐我觉得自己熟悉的方式那样软弱无力。现在则十分明白,我所需要的是清醒,并不是迷醉。心里消化不了的东西必需释放出来才得安宁。有一次我悄悄写一个故事,写一个青年在政治高压下被迫与自己的母亲断绝关系,因而酿成悲剧而深深忏悔。这小说原稿我早烧掉,但我头一次尝到全部身心颤动抖动冲动时的快感,感受到以写作表达的深刻的幸福,发现到只有写作的方式最适合自己的内心要求。我想,这大概就是我写作生涯的开始。写作不开端于一部什么处女作,而开端于发现自己被幽闭被困扰被抑制的内心的出路。有如钻出笼的鸟儿的无限畅快,有 如奔泻的江口的无比酣放。写作来自于沉重的心,写作是这心的出路。 我也问自己,什么时候搁笔不再写了? 除非我的心平静了。它只要还有一点点不安,就非写不可。 我前边说,我什么都能干。其实不对,其实我很笨,因为我找不到其它方式更能倾尽我的心。
6.我非画家  偶尔画兴忽发,改书桌为画案,开启了尘封已久的笔墨纸砚,友人问我, 还能如先前那样随心所欲么?  我曾有志于绘画,并度过 15 年的丹青生涯,后迫于“文革”巨创,欲为民族记录心灵历程,遂改道易辙,步入了陌生的文坛。然而,叫我离开绘画又何其困难。  画者练就了一双画眼。大千世界各种形象随时随地、有光有色流过眼前, 偶有美感,即刻被这双画眼捉住,尽情地痴醉其问,这是何等的快乐!这些快感一层层积存心中,闲暇时便一片片翻出来看,这又是何等美妙的享受! 时而,浩阔深幽的心底,会悠然浮起一幅画来,它不是那些眼见过的画面, 而是心中向往的画,这才是一幅真正的画!我不过没有时间将它形之于纸, 却常常这样完成了绘画所必需的全部思维过程。文学的思维也包含着绘画的思维。 文学形象如同绘画形象,一样是心中的形象,一样全凭虚构,一样先要用心来看。无论写人、写物、写环境,必需看得逼真,直至看到细节,方能落笔。文学是延绵不断的绘画,绘画是片断静止的文学。文学用文字作画, 所有文字都是色彩;绘画是用笔墨写作,画中一点一线,一块色调,一片水 墨,都是语言。画非画,文非文,画同文,文亦画。我画,不过再现一句诗, 一阙词,一段散文而已;站在画面上千姿万态的树,全是感动过我的不同境 遇中的人物,或者全是我自己,淌过纸表的流水,不论舒缓、激荡,还是迷 茫虚渺,更是我一时真切的情绪,这与写作时的心态又有何异?在一种艺术里呆久了,易生麻木,今人称之为:感觉疲劳。自己创造的,愈有魅力,愈束缚自己。与之疏远一段时间,相隔一段距离,反而能更好地 感觉它;艺术的表现欲望,压抑它反倒能成全它。这样,每每写乏了,开砚捉笔,展纸于案,皎白一张纸上好似布满神经,锋毫触之,敏感异常,仿佛 指尖碰到恋人的手臂,这才是绘画的最佳状态。放笔纵墨,久抑心中的形象 便化做有情感、有呼吸、有灵魂的活命,活脱脱呈现出来。艺术,对于社会人生是一种责任方式,对于自身是一种深刻的生命方式。我为文,更多追求前者;我作画,更多尽其后者。 至于画风画法,欲言无多,一任自然则已。风格是一种气质,或是一种生命状态。风格无法追求,只有听任生命气质的充分发挥。若以技法立风格,匠也。 友人说,我还是不愿意你成为画家。我笑而不答。画家这两个字,对于绘画本身从无帮助。

2008年9月17日星期三

《人间词话》之十二

【周介存谓:梦窗词之佳者,如“水光云影,摇荡绿波,抚玩无极,追寻已远。”余览《梦窗甲乙丙丁稿》中,实无足当此者。有之,其唯“隔江人在雨声中,晚风菰叶生愁怨”二语乎?】  周济(1781-1839),字保绪,一字介存,晚号止庵,荆溪人。清代常州派重要词论家、词人。  踏莎行  吴文英  润玉笼绡,檀樱倚扇。绣圈尤带脂香浅。榴心空叠舞裙红,艾枝应压愁鬓乱。  午梦千山,窗阴一箭。香瘢新褪红丝腕。隔江人在雨声中,晚风菰叶生愁怨。  吴文英的词可谓变幻万千,难以捉摸,理解起来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他的词跳跃性极大,有时候完全没有清晰的条理和脉络可循,只看上阙,永远猜不到下阙会如何写。张炎批评他的词说:“如七宝楼台,眩人耳目,拆碎下来,不成片断。”这个评得未免过于武断。吴文英的词言辞优美,宛如颗颗珠玉散落在前,但事实上,珠玉看似散乱,但是却被一根红线串起,成为完整的艺术品。吴文英就像一个极具天资的孩童,他只管按照自己的方式用跳跃的思维表达自己的情绪,而不管人家的思维是否会和自己一样。读他的词,也要将自己当作一个孩童,任那种情绪牵引着你走,不要考虑太多些衔接和过渡,因为那种情绪始终如一,情绪就是串起全词的那根红线。品他的词,其实就是品一种蕴含在词里面的情绪和感受。大凡后世的较为出名的词评家,都不屑于他这种写法。这很正常,因为历来词的写作讲求章法、句法、字法,在运意布局方面要求脉络清楚、前后连贯、层次井然。这些人已经形成了一种思维的定式,很难接受这么出格的表达方式,比如张炎,比如老王,都不能接受这种写法。也许可以这么说,吴文英是中国最早的也是唯一的朦胧派词人。  
吴文英的这首《踏莎行》有很多种方式理解,正着理解也好,反着理解也好,最终所表达出来的感受却是一样的,这种感受一直贯穿词的始终。  “润玉笼绡,檀樱倚扇。绣圈尤带脂香浅。”乍一看,还以为是在读《花间词》里的温庭筠了。薄绡轻笼着莹润的玉肌,罗扇半掩着檀红的樱唇,衣袖的花边散发出淡淡香气,真是像极了温词。随后的一句“榴心空叠舞裙红,艾枝应压愁鬓乱”写小憩初起的伊人,舞裙空置,云鬓散乱,应是深愁婉转,无心歌舞。上阙句句写实,佳人如在眼前。下阙“午梦千山,窗阴一箭。”笔锋忽然来了一个极大的转折。原来,玉人不在眼前,而是在午梦之中。“窗阴一箭”是指时间之短,窗前日影移一箭之地的时间,午梦却忽然已恍在千山之外。这句颇有“一枕黄粱”的意味,更加突出了午梦初回的怅惘与迷思。“香瘢新褪红丝腕”,这一句再次把人的思绪拉回梦境,回想梦中佳人的手腕因为消瘦而显现出来的丝带的勒痕,真是我见尤怜,不忍猝醒。最后一句“隔江人在雨声中,晚风菰叶生愁怨”实写眼前之景,“隔江”一句绝佳,和前面《蒹葭》中佳人可望不可及的那种韵致几乎同出一辙。“隔”字在这里用到了极致,既写出了眼前飘缈迷离的景象,又凸显了一种怅惘若失的情结。本已情思迷惘,恍见伊人宛在,更兼雨声迷离,江阔水远,不由得愁怨顿生,追思无极。  “愁怨”一作“秋怨”,亦通。但这里“艾枝”、腕上“香瘢”都写明是端午时节(旧时端午有系红丝线避邪之俗),应当还是以“愁怨”略好。  这首词上阙写梦境,笔笔写实;最后一句写实景,却显得恍惚朦胧。以实笔写虚境,以虚笔写实景,全词显得亦真亦幻,曲致迷离。这也正是这首词的一大特色。梦窗词始终带有这种缥缈迷离的朦胧意味,这才是“水光云影,摇荡绿波”之所指。老王虽然还算欣赏“隔江”之句,却没有体会到周济评词的真正含义。  最后补充一下。这首词据说是吴文英端午怀姬之作,但是词有千面,也不一定就要这样理解。假如把这首词里当成一首怨妇词,把“午梦千山”之人换成女主人公,理解起来也一样,甚至更加合情合理。上阙写女主人公小憩初醒的仪态,下阙写她梦醒之后,却见“香瘢新褪红丝腕”,相思几回瘦几回,不经意间却见 “隔江人在雨声中”,不由得“晚风菰叶生愁怨”了。初醒时隔江听雨,似在梦境,却又真切,这意境亦是极妙。全词浑然一体,也更易理解。

论梦窗词气味描写的艺术

南宋词人吴文英擅长描绘气味,他在词中所写的酸、腥气味,给予读者强烈的嗅觉刺激。他的香味描写更多也更出色。他在写香时融入情感意绪,将嗅觉与其它官能沟通,妥帖地化用与香相关的典故。在描写所爱女子身上的香味时,吴文英往往以无理之笔见其痴情,营造出亦真亦幻、迷离惝恍而略带神秘性的意境,表现出他与苏杭二姬高雅情趣的契合与挚爱心灵的交融,在飘渺的感伤与梦幻的凄楚中使读者获得温馨的美感。杰出的气味描写艺术,使梦窗词呈现出一种“芬菲铿丽”之美。
当代作家莫言说:“我喜欢阅读那些有气味的小说。我认为有气味的小说是好的小说。有自己独特气味的小说是最好的小说。能让自己的书充满气味的作家是好的作家,能让自己的书充满独特气味的作家是最好的作家。①”莫言强调嗅觉描写的见解,对于提高文学创作的艺术水平很有价值;而他“喜欢阅读那些有气味的小说”的心得,相信许多读者也都有过体会。读过《静静的顿河》的人,几乎都不能忘记肖洛霍夫笔下顿河岸边弥漫的潮腐气息和大草原上散发出的青草、野花和泥土的浓烈气味;而读福克纳《喧哗与骚动》的人,也一定会随小说主人公班吉以不可思议的嗅觉能力嗅到凯蒂身上那股“树的香味”,感受到“衣服在空中飘动的气味”乃至“‘死'的气味”。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唐代天才诗人李贺喜爱并善于描写嗅觉,这早已成为唐诗研究者的共识;南宋典雅派词人吴文英同样喜爱并善于描写嗅觉,但至今尚未引起宋词研究界的关注。因此,我们撰写此文,对梦窗词所描绘的独特气味及其表现艺术作专题探讨。

梦窗词里洋溢着“酸”、“腥”、“香”等多种多样的气味。先说酸味。《玉烛新?花穿帘隙透》词云:“素纨乍试,还忆是、绣懒思酸时候。”这是回忆他的爱妾有妊时慵懒而喜吃酸食的情状。《八声甘州?渺空烟四远》“箭径酸风射眼”,化用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东关酸风射眸子”句,抒写词人游苏州灵岩时所触发的吊古伤今情怀。《浪淘沙?绿树越溪湾》云“别味带生酸”,这是借杨梅的酸味摹写离情的苦涩。以上三处酸味的描写,有实有虚、有真有幻,生动地渲染出词人酸涩愁苦的情意。满纸酸味,读之可闻可感。
“腥”味难闻,为一般人所不喜,故而很少能进入诗词的美境之中。但对气味的好恶,往往又因人而异。女作家张爱玲曾真率地表示:“别人不喜欢的我都喜欢,雾的轻微的霉气,雨打湿的灰尘,葱蒜,廉价的香水。像汽油,有人闻见了要头昏,我却特意要坐在汽车夫旁边,或是走到汽车后面,等它开动的时候‘布布布'放气。”②吴文英也是一位喜欢品味一般人所不喜欢的气味的“怪”人,多次把浓烈刺鼻的“腥”味描写入词。梦窗词写到的腥味大致有三种类型:一是生于水滨的花木特有的气味。《琐窗寒?绀缕堆云》:“蛮腥未洗,海客一怀凄惋。”此词题为咏玉兰,实际是怀人之作。“蛮腥未洗”,“蛮”是古代对南方各族的泛称,“腥”指兰生水滨所特有的水腥味;“蛮腥”指前几句所说的“湘水鲛宫之娣”汜人,喻指苏姬;“未洗”,钱鸿瑛先生认为隐喻当时苏姬保持着“少女未涉世的纯真”③,解释精当。在这里,吴文英借玉兰特别的水腥气味,一笔便表现出吴越女子纯洁如兰的气质,可谓灵心妙想。二是水生动物特有的气味。《瑞龙吟?大溪面》:“东风冷湿蛟腥,澹阴送昼,轻霏弄晚。”这首词描绘德清县清明竞渡的热闹景象。词人把扬旗擂鼓、冲涛疾进的龙舟比喻为飞腾的巨蛟,它们的鳞甲被东风掀起的寒波溅湿,喷礴出一股腥膻味道,刺人眼鼻,撼人心魄。又如《瑶华?秋风采石》写道:“冰澌细响长桥,荡波底蛟腥,不霜锷。”本词题为“戏虞宜兴”,所以词人反用《晋书?周处传》所载宜兴人周处斩长桥之蛟的典故切题,写宜兴的故事和景物。周处斩蛟除害之典,不知有多少次被诗人们运用过,但唯有嗅觉超人的吴文英,才别出心裁地用这个典故营构出带腥膻味的意象,让波底蛟腥,扑面而来。三是花和脂粉的腥腻气味。《高阳台?帆落回潮》是吴文英过种山祭吊越大夫文种的作品。他感叹文种助越王勾践灭吴,有大功于国,却被勾践杀害的历史悲剧,寓含着对南宋国势式微的深忧。上片结拍云:“最无情,岩上闲花,腥染春愁。”意谓文种墓畔岩上的闲草野花最是无情,它们当年渗透了文种的碧血,历经千年,腥气至今还染出春愁。词人着意捕捉这永不消散的血色腥氛,用一个“染”字把具象的“腥”与抽象的“愁”焊接在一起。这新奇精警的句子,营造出一种荒竦悲怆的意境,强烈地表达出词人的悲愤之情,真是著一“腥”字而境界全出!再如《八声甘州?渺空烟四远》的“腻水染花腥”句,化用唐人杜牧《阿房宫赋》的“渭流涨腻,弃脂水也”,意谓当年西施在馆娃宫中洗妆的脂水流到山下的采香泾里,竟使水边野花都染上了脂粉的腥腻气味。这一笔写花之腥味,奇谲幽丽,点活了久远的历史陈迹,使之可见、可触、可嗅,表达了对“残霸”夫差奢侈淫逸导致亡国的冷隽嘲讽。触目惊心之余,又让人掩卷深思。
吴文英描写酸腥气味的词句并不很多,却能在特异的气味描写中显示出神奇的想象,强烈地刺激读者的视觉、嗅觉,给他的作品涂染上瑰奇谲怪的色彩,使他在南宋词坛上独树一帜。

吴文英写得更多更妙的是香味。据不完全统计,今存340首梦窗词,“香”字凡239见(不包括标题),加上以“馥”、“薰”、“芳”、“麝”和“花气”等字眼写香味而未出“香”字的20多处,梦窗词写香味总计将近270次。这个数字,在两宋词人中无疑独占鳌头。北宋诗人黄庭坚曾自称“有香癖”④,居寝必焚香,但他在诗词中描写香味并不多,也不能给人深刻印象。如果说山谷是“香癖”,那么梦窗就是“香痴”,他对香气的喜爱,简直到了如痴似狂的地步!他在词中不厌其烦地反复描绘各种各样的香气,传达香气给他带来的酸甜苦辣、温馨甘美等丰富而微妙的感受。他笔下的“香”字有多达50余种组合方式,从香气的载体来看,有泥香、萸香、宝香、手香、汗香、酒香、袖香、尘香、茸香、铅香、花香、桂香、泪香、脂香、唾香、兰香、翠筒香,林林总总,真让人目不暇接,鼻不胜品;从散发着香气的时空来看,有夜香、春香、秋香、古香等等。此外,香痕、香绵、香草、香花、香瘢、香径、香雾、香词等芬芳沁人的意象名词,在梦窗词中也是联翩出现。
清代周济《宋四家词选序论》用“奇思壮采,腾天潜渊”八个字概评梦窗词,这八字也鲜明地体现在吴文英对香气的描绘中。梦窗词的香有颜色,如红香、翠香、玄香;有明暗动静、新旧浓淡,如暗香、幽香、旧香、新香、残香、断香、浓香、腻香;有温度,如寒香、冷香、暖香、温香等;有质地体积,如柔香、软香、一掬香等;甚至还有感情意态,如媚香、嫣香、妙香、愁香等。在梦窗的笔下,香气可长留百年,穿越千里,飘浮玉界,飞上银河。总之,梦窗的奇思异想,使他所写的香气千姿百态,灵妙诞幻,神奇莫测,匪夷所思。这一点,在两宋词人中,也是无人能媲美的。
吴文英总是把感情意绪融入他所描写的香气中。例如《探芳信?暖风定》:“斗窗香暖悭留客,街鼓还催暝。”暖融融的香气弥漫于斗室之窗,烘托出友人们在元宵之夜把酒唱和的欢乐气氛。又如《拜星月慢?绛雪生凉》,该词上片“叹游荡,暂赏、吟花酌露尊俎,冷玉红香洗。眼眩魂迷,古陶洲十里”五句,以“冷玉红香”形容莲花的色香之美,以“洗”描绘莲盆的名贵,使人恍若置身于十里古陶洲之中。下片“荡兰烟、麝馥浓浸醉。吹不散、绣屋重门闭”两句,摹写莲花之香,有如兰烟麝香,令人陶然而醉:因为重门已闭,这浓郁的花香总也吹散不去。全篇以密丽之笔写花香,“无数丽字,一一生动飞舞”⑤,将宴会的欢乐情景渲染得令人目眩神迷。以上所举,是借香气抒乐情,而梦窗词更多是将悲苦哀怨之情注入香气之中。《惜黄花慢?送客吴皋》云“翠香零落红衣老”,把萧瑟的秋意与离别的忧愁,通过红衣渐老的荷花、翠香零落的莲叶道出。《琐窗寒?绀缕堆云》:“比来时、瘦肌更销,冷薰沁骨悲乡远。”以玉兰沁骨透肌的冷香,渲染令人憔悴消瘦的离情。在《朝中措?楚皋相遇笑盈盈》词中,梦窗更以“露重寒香有恨”之句,抒写兰室之香的“寒”与“恨”,表达对那位因怀春情而“清瘦”的道女的同情与体贴。
梦窗词经常沟通嗅觉与视觉、听觉、触觉,以表现词人对外物丰富而独特的感受,抒写复杂微妙的情愫。例如,《丁香结》词起四字“香袅红霏”,即是嗅觉与视觉的通感。刘永济评曰:“写海棠香色,非常精工。”⑥《过秦楼?藻国凄迷》的“香笼麝水,腻涨红波”二句,写水为荷香所笼,成了“麝水”;波为荷色所染,涨起滑腻的“红波”。浓香艳色,相互熏染。《庆春宫》:“残叶翻浓,余香栖苦,障风怨动秋声。”将景物的形、色、气、味、声与词人内心的怨苦之情叠合交融。至于《珍珠帘》的“蜜沉烬暖萸烟袅”,七个字就描写了蜜香、沉香、萸香,而且表现香烬犹暖、烟气袅袅,把嗅觉与视觉、触觉、味觉融为一片,意象密丽惊人。难怪近人陈洵激赏这七字“千锤百炼而出之”⑦。吴梦窗善于描写香味,还表现在他能妥帖地化用不少与“香”有关的典故上。梦窗化用香典,有的是化用前人成句,例如:《永遇乐?阁雪云低》:“重谋醉,揉香弄影,水清浅处。”这三句咏梅,糅合了“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山园小梅》)、“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张先《天仙子》)以及“便揉春为酒,剪雪作新诗,拚一日绕花千转”(姜夔《玉梅令》)等诗词成句。其熔铸的功力,令人叹为观止!有的是活用前人故实。梦窗词三次使用《世说新语?惑溺》所载“韩寿偷香”的典故:“密约偷香口踏青”(《定风波》)、“荀令如今老矣。但未减、韩郎旧风味”(《天香?珠珞玲珑》)、“叹病渴凄凉,分香瘦减,两地看花”(《忆旧游?送人犹未苦》)。“偷香”、“韩郎”、“分香”三处用典,造语不同,但都是隐喻词人与杭姬相识的情景。又如赠魏方泉的《声声慢?莺团橙径》一词中有“又凝香追咏,重到苏州”两句,既暗用唐人韦应物“兵卫森画戟,燕寝凝清香”(《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诗句,又切合韦应物与魏方泉的苏州太守(平江知府)身份,十分妥帖自然。梦窗用“香”典,更多的是将诗句或故实浓缩成带象征性的意象名词,如称牡丹为“天香”、“天香国艳”,称桂花为“秋香”、“宝粟”、“金粟”、“露粟”“粉粟”,称女性手指为“十香”等等。
读梦窗词我们不难发现,各种香气通常是引发词人诗兴的触媒。许多词的起句都描写了香味,如:“余香才润鸾绡汗”(《齐天乐》)、“明月枝头香满路”(《蝶恋花》)、“香霏泛酒”(《婆罗门引》)、“堆枕香鬟侧”(《秋思》)等等。可见,香气成了触动词人创作灵感的一个重要源泉。梦窗词还有多篇把香气描写作为串连词意的贯珠之线。例如《珍珠帘?蜜沉烬暖萸烟袅》一词,上片“麟带压愁香”句与下片“香兰如笑”前后呼应。《声声慢?莺团橙径》下片,有意连用“香山续梦”、“凝香追咏”、“金粟香浮”三个“香”字句,绾接起对魏方泉的美好祝福。梦窗词更有不少篇章以香气收结,如:“和酒香宜睡”(《解语花?檐花旧滴》)、“红衣香在南岸”(《隔浦莲近?榴花依旧照眼》)、“蝶怨夜香留”(《月中行?疏桐翠井早惊秋》)、“故园胡蝶,粉薄残香瘦”(《青玉案?短亭芳草长亭柳》)、“料淡蛾人在,秋香月中”(《新雁过妆楼?梦醒芙蓉》)等,都是曲终写香,令人读后掩卷,犹闻余香袅袅。
在梦窗词中,还有通篇描写香味的作品。《天香?珠珞玲珑》先连缀几个熏香的典故,具体生动地描述了古人熏香的方式、式样及所用的香料,然后引出怀人的情思。结拍“远寄相思,余熏梦里”,使余香与恋情共袅,韵味悠然不尽。《朝中措》词云:“海东明月锁云阴。花在月中心。天外幽香轻漏,人间仙影难寻。并刀剪叶,一枝晓露,绿鬓曾簪。唯有别时难忘,冷烟疏雨秋深。”词人闻到桂花的幽香,由眼前之桂联想到月中之桂,仿佛感觉这缕幽香是月中之桂轻轻漏落人间的,所以才闻其香而不见其树。吸着桂香,词人不禁思念起分离已久的故姬,她的绿鬓上不也曾簪戴过一枝带着晓露的桂花吗?此词由闻桂香到引出清冷幽怨的景象,写得沉挚动人。另一首《风入松》,写词人闻到邻舟妙香而引起的奇妙情景:
画船帘密不藏香。飞作楚云狂。傍怀半卷金炉烬,怕暖销、春日朝阳。清馥晴熏残醉,断烟无限思量。凭栏心事隔垂杨。楼燕锁幽妆。梅花偏恼多情月,熨溪桥、流水昏黄。哀曲霜鸿凄断,梦魂寒蝶幽。
此词上阕写邻舟妙香,巧妙化用宋玉《神女赋》“朝为行云,暮为行雨”句,以神女灵踪飘忽不定的意态形容香烟的飘渺,想象瑰丽,笔致灵动。下阕写因香妙而引起思念去姬的心事,以几个幽美、凄凉、虚幻的画面来表现。全篇妙香、幽景交织成一首冷月寒水般的哀怨之歌,引起人们心弦的共鸣。刘永济赞赏这首词“托兴深微”,“隐约微婉”⑧,洵非过誉。用整首词的篇幅描写香气及由此引起的感受,在词史上极其少见;吴文英这三首全篇写香的词,可以说是词史上一束罕见的香艳奇葩。

吴文英描写香气,常是由香及花,以花喻人。他的许多咏花词题为咏花,实是怀人,将人与花融为一体。如一首咏灯下水仙的《夜游宫》:“窗外捎溪雨响,映窗里、嚼花灯冷。浑似潇湘系孤艇。见幽仙,步凌波,月边影。香苦欺寒劲。牵梦绕、沧涛万顷。梦觉新愁旧风景。绀云欹,玉搔斜,酒初醒。”此词上片写他枯坐竹窗听雨,灯光渐暗,隐几假寐,窗外溪水雨声不住,梦里竟觉身是客,一种系舟潇湘的漂泊感、孤独感缠绕着他;朦胧中只见水仙身影娟娟,如同仙女月下凌波微步。换头“香苦”句写他梦中醒来,感觉水仙花正苦为寒气所欺,散发出阵阵冷香。这时他仍留恋于梦境中的沧波万顷,徒增醒后的惆怅。而眼前的水仙,仿佛又幻化为他日夜思念的伊人:发髻如绀云欹侧,玉簪斜插,正是一副宿酒初醒的楚楚可怜态度。全篇将观水仙与思伊人结合起来,所写的花的形貌,亦是伊人娇态,人花叠合,梦幻迷离。《琐窗寒?绀缕堆云》与《花犯?小娉婷》,也是借花写人、人花相映、香气氤氲、意境奇幻的佳作。再看一首《声声慢》:“云深山坞,烟冷江皋,人生未易相逢。一笑灯前,钗行两两春容。清芳夜争真态,引生香,撩乱东风。探花手,与安排金屋,懊恼司空。
憔悴欹翘委佩,恨玉奴消瘦,飞趁轻鸿。试问知心,尊前谁最情浓?连呼紫云伴醉,小丁香、才吐微红。还解语,待携归、行雨梦中。”词前小序云:“友人以梅、兰、瑞香、水仙供客,曰四香,分韵得风字。”可知此词是分咏四花。词人把四花比拟为四位佳人,写她们在灯前欢笑相逢,像金钗那样排成两行,展现美丽的春容。“清芳”以下三句,以“争”、“引”、“撩乱”摹写她们争芳斗妍的神情意态,极生动活泼。词人还以调侃的口吻,对她们一一加以比较、评论,又询问谁是最情浓的知心。最终,他寄情于“伴醉”、“解语”的紫色瑞香,要携她归去“行雨梦中”。在一首词里咏“四香”,写作难度甚大,容易流于粘滞板重。但梦窗以巧妙的艺术构思与灵动的笔致化板为活,兼顾周备,又分主次。词人游刃有余地运用拟人、比喻、白描、用典等多种表现手法,使花与人水乳交融,灵气与香味飘溢于纸上,真是一首令人击节叹赏的佳作。 在吴文英所描写的各种香味中,写得最多也最出色的,是他所挚爱的苏杭二姬身上的香味。法国诗人波德莱尔在歌咏让娜?迪瓦尔的头发时写道:“像别人的精神飘在乐曲之上,/爱人啊,我的精神在你的发香上荡漾。”⑨吴文英敏感而忧郁的心灵,也总是随着他的爱妾的香味而起伏。吴文英布衣终身,以幕僚、清客的身份曳裾豪门,在吴越一带辗转漂泊。他的一生,享受过爱情的欢乐,却更饱尝爱情失落的悲痛。根据他的词或显或晦的记述我们可以得知,吴文英曾在苏州、杭州各有一段情事,但最终却是苏姬生离、杭姬死别。与苏、杭二女的爱情悲剧,在梦窗的心灵上留下了永难愈合的创伤,他经常回味、咀嚼与她们悲欢聚散的种种琐事细节。他们曾经同居共游的处所、“渔灯分影春江宿”(《莺啼序?残寒正欺病酒》)的浪漫情景,爱人的眼波、笑靥、身影、纤手、足印、罗裙、手帕、荡过的秋千,无不使他触目伤情,感今怀昔,心弦上经常回响着物是人非、天人悠隔的哀音。苏、杭二姬身上的青春气息和馥郁香味,给予嗅觉极灵敏细腻的词人尤为强烈、深刻的感受。正如普鲁斯特所描述的:“……气味和滋味却会在形销之后长期存在,即使人亡物毁,久远的往事了无陈迹,唯独气味和滋味虽说更脆弱却更有生命力;虽说更虚幻却更经久不散,更忠贞不矢,它们仍然对依稀往事寄托着回忆、期待和希望,它们以几乎无从辨认的蛛丝马迹,坚强不屈地支撑起整座回忆的巨厦。”⑩在形影独吊的后半生,吴文英写了将近70首怀念苏杭二姬的恋情词11,这些作品反复描写她们身上或遗物中留存的香味。例如“阑干横暮,酥印痕香,玉腕难凭”(《庆春宫?残叶翻浓》)、“往事一潸然,莫过西园。凌波香断绿苔钱”(《浪淘沙?灯火雨中船》)、“玉纤曾擘黄柑,柔香系幽素”(《祝英台近?剪红情》)、“掩帷倦入,又惹旧愁,汗香阑角”(《解连环?暮檐凉薄》)、“记琅、新诗细掐,早陈迹、香痕纤指”(《莺啼序?横塘棹穿艳锦》)、“一握柔葱,香染榴巾汗”(《点绛唇?推枕南窗》)等等,不胜枚举。
梦窗在这些忆姬词中描绘香味,最突出的特点是情痴而无理。虽然爱人已逝,痴情的他却总是感觉到她们的“气味和滋味却会在形销之后长期存在”,经久不散。这是词人心造的幻觉,在事实上是不可能的。这种幻觉,看似不可理喻,却显出他那份痴迷、执著的至性至情,使他的几乎每一首忆姬词都那么动人心弦。让我们来读读那首怀念苏州去姬的名作《风入松》:
听风听雨过清明。愁草瘗花铭。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晓梦啼莺。西园日日扫林亭。依旧赏新晴。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
上阕写他独居苏州西园,园中楼、路、柳、莺依旧,伊人却杳如黄鹤。他只能在清明刚过的春寒中写下葬花的小词寄托情思。下阕写他明知佳人已远,却仍固执地每天把曾经与她朝夕游处的林亭打扫干净,痴想终有一天她会回到自己身边,携手“依旧赏新晴”。然而佳人未至。于是,他的目光长久地投射在那架静立的秋千上,这是她昔日的爱物。忽然,他注意到黄蜂频频飞上秋千,便设想一定是爱妾当时握
秋千索的纤手留下香泽,才使得爱香的黄蜂不忍离去。历经风吹雨淋,爱妾的香泽不可能仍留在秋千索上,词人这个设想是虚幻的;然而正是这奇幻的想象,使人感受到词人对爱妾的一片痴情:也因有“黄蜂频扑秋千索”这个真实的特殊细节的触引与衬托,才使“纤手香凝”可闻、可感、可信,并使此词平添一层幽怨与感伤的色调。历代词论家对这两句称赏不已。唐圭璋说:“因园中秋千,而思纤手;因黄蜂频扑,而思香凝,情深语痴。”12钱锺书评曰:“‘叙物以言情'非他,西文近世说诗之‘事物当对'(objectivecorrelative)者是。如李商隐《正月崇让宅》警句‘背灯独共余香语',未及烘托‘香'字;吴文英《声声慢》:‘腻粉阑干,犹闻凭袖香留',以‘闻'衬‘香',仍属直陈,《风入松》:‘黄蜂频探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不道‘犹闻',而以寻花之蜂‘频探'示手香之‘凝'、‘留',蜂即‘当对'闻香之‘事物'矣。”13钱先生以“叙物言情”须藉“事物当对”的诗论分析这两句的妙处,见解精辟。这闻香而来的黄蜂,正是词人在痴想中不期而遇、妙手偶得的通灵物象。
吴文英在忆姬词中追忆她们的音容笑貌和捕捉她们留存的气味时,总是带着一种凄迷惝恍的梦幻情调和气氛,营造出亦真亦幻、真幻交织的意境,以一种非同寻常的神秘性强烈地吸引着读者。试看下面这首《浣溪沙》:
门隔花深忆旧游,夕阳无语燕归愁。玉纤香动小帘钩。落絮无声春堕泪,行云有影月含羞。东风临夜冷于秋。
这是悼念杭州亡姬之作,开篇即营造了一个梦幻之境。词人在梦中重游故地,探寻爱妾。但门户紧锁,又被深密的花丛阻隔,他只能在门外长久徘徊。这时,夕阳正无声西坠,燕子呢喃,似诉归愁。忽然,他看到窗前的小银钩在夕阳下闪亮。银钩晃动,仿佛有一只纤纤玉手正挂起窗帘。微风过处,词人又闻到了她的玉手散发出来的熟悉幽香。“小帘钩”之“动”是梦境中的幻景,“香”则是梦境中幻觉里所闻到的气味。可谓是梦中之梦、幻中之幻,迷离飘渺更带点神秘。它出自词人的一片痴情,表现得极其生动、鲜明、细致,有形体、色彩、光亮、声音、动作,还带着香味,可见可闻,可触可感,因而幻中显真,格外感人。
梦窗忆姬词描写爱人的香味,除了给人感官的美感外,更蕴涵着精神性的、心灵相互感应和契合的美。他那首呕心沥血写成的长达240字的《莺啼序?横塘棹穿艳锦》便鲜明地体现出这一特色。这首词借咏荷花抒写与故姬的恋爱悲剧,词的第一叠描写出水芙蓉的美艳,隐喻所爱恋的女子的娇美形象。第二叠写他睹物思人,追忆旧情。其中“记琅、新诗细掐,早陈迹、香痕纤指”两句,回想当年她在嫩篁上用指甲刻下诗句,如今香痕犹在,却已成陈迹。这里借写“香痕纤指”,表现了他们诗词唱和的高雅情趣。第三叠追忆当年夜泛西湖的情事,其中“麝霭飞雨”写她身上散发出宛若兰麝的香味。“单夜共,波心宿处,琼箫吹月《霓裳舞》,向明朝、未觉花容悴”四句,写他们在月下奏乐起舞,她因兴奋欢乐而容光焕发、毫无倦意。这里洋溢着他们相聚时青春的欢乐、热烈的恋情与浪漫的趣味。“嫣香易落,回头澹碧消烟,镜空画罗屏里”三句,词意陡然逆转,以叹息花谢香消,写出西湖情事的悲剧结局。第四叠在回忆西园欢事后,以“如今鬓点凄霜,半箧秋词,恨盈蠹纸”作结。这首词写得奇幻曲折而又缠绵悱恻,极其沉痛。其感染人心的力量,在于词人表明了他与故姬的恋情,不只是异性容貌的吸引,而是情趣的相投、艺术的相知、灵魂的相融。词中对故姬芳香气息的几处描写,都对词人的美好情感作了很好的烘托与渲染。
更加可贵的是,吴文英这些描写爱妾香气的词,在飘渺的感伤与梦幻的凄楚中能使读者获得一种温馨的美感。上举《浣溪沙》中“玉纤香动小帘钩”的幻美景象,无疑是对词人孤苦寂寞心灵的安慰;而《风入松》里“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既让人想象他们昔日相聚的欢乐与幸福,又使人感悟到纯真深挚的恋情可以超越时空阻隔、抵御风雨侵袭。我们再看一首《踏莎行》:
润玉笼绡,檀樱倚扇。绣圈犹带脂香浅。榴心空叠舞裙红,艾枝应压愁鬓乱。午梦千山,窗阴一箭。香瘢新褪红丝腕。隔江人在雨声中,晚风菰叶生愁怨。
这是词人端午追忆苏姬的感梦之作。上下片都以细腻逼真的笔触描摹梦中人容姿之美与衣饰之丽,其中仍然着意表现她的体香。上片“绣圈”句,写苏姬所遗的绣花圈饰还带着淡淡的脂香。下片“香瘢”句,写她系着红丝的手腕上,那“守宫砂”的红瘢点刚褪色,却还散发着幽香。在虚幻的梦境中,词人对爱妾的纤手及其香气的感觉竟如此清晰真切。“绣圈"与“香瘢”这两个写苏姬体香的特写镜头,凄艳绮丽,前后映照。结拍两句写他从梦境回到现实,在迷的秋雨中,他仍恍若看到梦中人隔江向他嫣然微笑。这首词的情调是凄迷哀怨的,意境是虚幻飘渺的,但却让我们感到,时间和空间的江河、甚至生与死的界限,阻隔不住有情人心灵的交流,人的美好气息将永远驻留在其爱人的心灵之中。吴梦窗的这些忆姬词,在忧伤与悲哀中显示了爱的伟大、永恒的力量,也生动地印证了上文所引普鲁斯特那段兼具深情与哲理的名言。


对于吴梦窗喜爱并擅长描写气味这一点,他的好友周密似有所感悟并有意学习,写下了不少模仿梦窗来描写香气的字句。周密几首寄赠梦窗的词,其中《玲珑四犯》首句即是“波暖尘香”;《玉漏迟?老来欢意少》云:“犹想乌丝醉墨,惊俊语、香红围绕。”可见周密心目中的梦窗,是与“尘香”等气味密切相关的,因此他才会说梦窗词中的“俊语”有“香红围绕”。周密的拟梦窗词,如《朝中措?彩绳朱乘驾涛云》,除了仿效梦窗的辞藻密丽外,词中“香瘢半掐秋痕”,更是直接搬用了梦窗词中几次出现的“香瘢”意象。后世词论家对吴文英善写香气也有所论及。清代戈载评梦窗词说:“貌观之雕缋满眼,而实有灵气行乎其间。”14戈氏所说的“灵气”,可能也包括梦窗词中的氤氲香气吧?至于况周颐以“芬菲铿丽”四字赞梦窗词15,分明察觉到其词兼具嗅觉、触觉、视觉与听觉之美感。近人陈洵评梦窗《风入松?画船帘密不藏香》词曰:“是香是梦,游思缥缈”16,揭示了梦窗以奇幻想象与空灵笔致描写梦中闻香,从而使词境“游思缥缈”的特色。刘永济在解析梦窗词时更多次拈出其善写香气之妙,如:评《夜游宫?窗外捎溪雨响》换头五字“香苦欺寒劲”云:“将花香与雨气融成一片。”17评《珍珠帘》起句“蜜沉烬暖余(“余”又作“萸”)烟袅”云:“盖用香作象征性来写自己此际之情事,运思如发。香烬犹暖,以言旧事已销沈而余情犹在也。余烟尚袅,以言旧人之影尚存心中也。”18评《解连环?暮檐凉薄》“又惹旧愁,汗香阑角”二句曰:“言忽似汗香犹在阑角,思之心切也。”19评《乌夜啼?西风先到岩扃》“香裂碧窗烟破,醉魂醒”二句说:“歇拍以桂花香气酷烈,破人醉眠作结。”20以上所举诸人的词作和词论也足以证明,吴文英确是爱写并擅写香味的词坛妙手。
吴文英之所以喜爱并擅长描写气味,首先是由于他有极强的嗅觉能力。他对各种气味尤其是香气非常敏感,也喜欢用鼻子去感受世界。大千世界充满了形态、色彩、明暗、气味、声息,只有调动起以视觉和听觉为主的全部感觉,并使它们相互映衬、错综叠合,才可能营构出“芬菲铿丽”、活色生香的意象,传达自己内心丰富、复杂、微妙、幽邃的感情与感受。其次,吴文英善于学习唐宋文人描写气味的艺术经验。在中国诗歌史上,唐以前的诗人很少描写嗅觉。从唐代开始,嗅觉功能的表现越来越引起诗人们的注意。李贺、李商隐、温庭筠等都是唐代擅长描写气味的诗人,吴文英写香,对他们的艺术经验多有借鉴。再次,宋代广泛流行的“鼻观说”对吴文英也有启示作用。大乘佛教诸经论有“六根互通互用”之说,主张人的各感官之间彼此交通并相互为用。在此基础上,佛家又提出“鼻观”的参禅方式,就是用嗅觉感官进行般若观照,体认世界本真,领悟佛法真谛。“鼻观说”提出后很快就被用于文学批评与创作之中。在宋人的诗文中,出现了不少类似禅宗语录的“鼻观”、“耳视”、“目听”之类的词汇。钱锺书先生《通感》一文中所举的诗词,如:“拚了如今醉倒闹香中”(王灼《虞美人》)、“数本菊,香能劲”(吴潜《满江红》)、“香声喧橘柚”(阮大铖《张兆苏移酌根遂宅》),就都是将嗅觉通于视觉、听觉21。“鼻观说”的流行,再加上“词为艳科”、多写香艳的词体特点,使宋代婉约派、典雅派词人大都喜爱并善于描写气味尤其是香味。就词中描写香味的广度和深度来看,吴文英堪称第一人。宋代词人中使用“香”字比较多的,柳永73次(包括词题,下同),周邦彦67次,姜夔31次,史达祖72次,四人累计243次,而吴文英一人就达259次(其中词题20次),可见他对香味的描绘已后来居上,远超唐宋诸家。
在梦窗咏墨梅《暗香疏影?占春压一》词中,有“若把南枝,图入凌烟,香满玉楼琼阙”之句,似可移用来评赞梦窗词对香味的描写。梦窗一介寒士,终身布衣,尽管他忧怀国事,却不曾想过也不可能被“图入凌烟”之阁,但他幽邃奇幻的词篇中所散播的美人与鲜花的清芬异香,却已弥满宋代词苑的“玉楼琼阙”,并流芳千载,沁入人心!
注释:
①莫言:《什么气味最美好》,南海出版公司2002年9月版,第182页。
②张爱玲:《张看》,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2年8月版,第198—199页。
③钱鸿瑛:《梦窗词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4月版,第71页。
④黄庭坚《贾大赐惠宝薰乞诗,予以“兵卫森画戟,燕寝凝清香”十字作诗报之,久失此稿,偶于门下后省故纸中得之》(其五)诗曰:“贾侯怀六韬,家有十二戟。天资喜文事,如我有香癖。”
⑤15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二,唐圭璋主编《词话丛编》本,中华书局1986年1月版,第4447页。
⑥⑧17181920刘永济:《微睇室说词》,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5月版,第91、35、17、37、102、104页。
⑦16陈洵:《海绡说词》,唐圭璋主编《词话丛编》本,第4848、4861页。
⑨[法]波德莱尔:《恶之花?巴黎的忧郁》,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4月版,第59页。
⑩[法]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上),译林出版社1994年版,第30页。
11杨铁夫认为:“梦窗忆姬之作,居全集四分之一。”(见其《吴梦窗词笺释》,广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3月版,第3页)田玉琪认为:“《梦窗词》中怀人词主要对象是苏、杭二妾,其中怀念杭妾的约有十多首,怀念苏妾的有五十首左右。”此取田说。见田玉琪《徘徊于七宝楼台——吴文英词研究》第38页及《附录一》,中华书局2004年8月版。
12唐圭璋:《唐宋词简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7月版,第215页。
13钱锺书《管锥编》,第二册,中华书局1979年8月版,第629页。
14戈载:《宋七家词选》,蒙香室丛书刊本。
21钱锺书:《七缀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12月版,第60页。

放弃是一种选择

人生在世,有许多东西是需要放弃的,放弃是面对生活的清醒选择。学会放弃,才会卸下人生的种种包袱,轻装上阵,轻松走过人生的风风雨雨。  生命的价值也许就在于它的一次性,你永远没有后悔的机会。所有的快乐和忧伤,所有的微笑和泪水,只能代表过去,我们不可能永远只活在昨天,活在回忆里。选择了生,就放弃了死;选择了希望,就放弃了失望;选择了明天,就别在留恋今天;选择了这一切,就永远不要后悔……  生活中,我们必须学着放弃并远离某些东西。要懂得放弃。像那些什么也不愿放弃的人,常会失去更珍贵的东西。作为青年时期的我们尤为重要。不要经不住某些诱惑,有些花儿虽美,却有刺,有些美酒很香,却有毒。  学会放弃,在落泪以前转身离去,留下简单的背影;学会放弃,将昨天埋在心底,留下最美好的回忆;学会放弃,让我们能有个轻松的开始,精彩的度过人生的每一个转折点。  放弃是一种收获。  在仕途中,放弃对权利的追逐,随遇而安,得到的是宁静和淡泊;  在淘宝过程中,放弃对金钱无休止的掠夺,得到的是安乐和快乐;  在春风得意,美女如云时,放弃对美色的占有,得到的是家庭的温馨和美满。  人生的智慧不在于一时的得失,而在于你懂不懂如何选择和适时的放弃。正所谓“两弊相衡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有些东西不属于我们,苦苦的追寻也不会有结果。  放弃是一种魄力。  古人云: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这其实是一种境界,一种修养。没有太多的欲望,活的很简单,洒脱,自由。鱼与熊掌不可兼的,一个人的时间有限,精力有限,生命有限,懂得放弃是一种聪慧和超脱。  苦苦的挽留夕阳,是傻子;久久的感伤春光,是蠢人;世界上有很多的事情,不是我们努力就能实现的,有的靠缘分;有的靠机遇;有的我们只能以看山看水的心情来欣赏,不是自己的不强求,无法得到的就放弃。  就像许多事情,总是在经历过后才会懂得;一如感情,痛过了,才懂得保护自己;傻过了,才会懂得适时的放弃;其实,生活并不需要那么多无谓的执著。没有什么是真的不能割舍。  其实人生很多时候需要适时的放弃!世间有太多美好的事物。对没有拥有的美好,我们一直在苦苦的向往与追求。为了获得,而忙忙碌碌……人说放弃也是一种美,也有它的意义。  人生如戏,生命如歌,在整个人生的剧幕中,每个人都是自己生命唯一的导演,只有学会适时放弃,才能彻悟人生,笑看生命,拥有海阔天空的人生境界。  懂得放弃才快乐,背着包袱走路太累,何不放下沉重的行囊,轻装上路,走出人生的精彩来摘自《励志网》http://www.usa520.com/viewthread.php?tid=11533&extra=page%3D1

2008年9月16日星期二

如果不曾被伤害,就不会如此明白

开始的开始总是甜蜜的。后来就有了厌倦、习惯、背弃、寂寞绝望和冷笑。曾经渴望与一个人长相厮守,后来,多么庆幸自己离开了?曾几何时,在一段短暂的时光里,我们以为自己深深的爱着的一个人。
  后来,我们才知道,那不是爱,那只是对自己说谎。你以为不可失去的人,原来并非不可失去。你流干了眼泪,自有另一个人逗你欢笑。你伤心欲绝,然后发现不爱你的人,根本不值得你为之伤心。今天回首,何尝不是一个喜剧?情尽时,自有另一番新境界,所有的悲哀也不过是历史。爱情总是想象比现实美丽,相逢如是,告别亦如是。我们以为爱得很深、很深,来日岁月,会让你知道,它不过很浅、很浅。最深最重的爱,必须和时日一起成长。因为爱情的缘故,两个陌生人可以突然异常熟络。然而,相同的两个人,在分手时却说,我觉得你越来越陌生。爱情将两个人由陌生变成熟悉,又由熟悉变成陌生。
  爱情正是一个将一对陌生人变成情侣,又将一对情侣变成陌生人的游戏。相信爱情可以令一个人改变,是年轻的好处,也是年轻的悲哀。浪子永远是浪子。令男人改变的,也许是上帝的爱或者佛祖的慈悲,但绝对不会是女人。最不宜结婚的是浪子,最适宜结婚的也是浪子。往往不是女人改变一个浪子,而是女人在浪子想改变的时候刚好出现。男人的一生,不过对女人做两件事:超乎她想象的好和超乎她想象的坏。女人用他的好来原谅他的坏。如果有一天他们不能在一起,不是他太坏,而是她太好。我们一生之中,要牢记和要忘记的东西一样多。记忆存在细胞里,在身体里面,与肉体永不分离,要摧毁它,等于玉石俱焚。
  然而,有些事情必须忘记,忘记痛苦,忘记最爱的人对你的伤害,只好如此。时间会让你了解爱情,时间能够证明爱情,也能够把爱推翻。没有一种悲伤是不能被时间减轻的。
  如果时间不可以令你忘记那些不该记住的人,我们失去的岁月又有什么意义?如果所有的悲哀、痛苦、失败都是假的,那该多好?可惜,世上有很多假情假义,自己的痛苦、失败、悲哀,却偏偏总是真的。他纵有千个优点,但他不爱你,这是一个你永远无法说服自己去接受的缺点。
  一个人最大的缺点不是自私、多情、野蛮、任性,而是偏执地爱一个不爱自己的人。暗恋是一种自毁,是一种伟大的牺牲。暗恋,甚至不需要对象,我们不过站在河边,看着自己的倒影自怜,却以为自己正爱着别人。爱情和情歌一样,最高境界是余音袅袅。最凄美的不是报仇雪恨,而是遗憾。最好的爱情,必然有遗憾。那遗憾化作余音袅袅,长留心上。最凄美的爱,不必呼天抢地,只是相顾无言。
  失望,有时候,也是一种幸福。因为有所期待,才会失望。遗憾,也是一种幸福。因为还有令你遗憾的事情。追寻爱情,然后发现,爱,从来就是一件千回百转的事。最浪漫的爱是得不到的。最浪漫的情话,是当哪个已经跟你分了手的人打电话来问:"你好吗?"你稀松平常地回答:"我很好。"而其实你还爱着他,你一点也不好。男人伪装坚强,只是害怕被女人发现他软弱。女人伪装幸福,只是害怕被男人发现她伤心。
  爱情,有时候,是一件令人沉沦的事情,所谓理智和决心,不过是可笑的自我安慰的说话。爱情从来都是一种束缚,追求爱情并不等于追求自由。自由可贵,我们用这最宝贵的东西换取爱情。因为爱一个人,明知会失去自由,也甘愿作出承诺。诺言是用来跟一切的变幻抗衡。变幻原是永恒,我们唯有用永恒的诺言制约世事的变幻。不能永恒的,便不是诺言。诺言是很贵的,如果你尊重自己的人格。爱是有安全感,又没有安全感。爱是一种震撼,也是一种无力。爱是诱惑,也惟有爱能给你力量抗拒诱惑。爱是忠诚,可是爱也会令你背叛。一个人负心,或许是因为他的记忆力不好。他忘记了,所以能够负心;不是因为他负心,所以他忘记了。以前种种,他并非完全忘记,但他记忆力太差了,往事已经不再深刻,很快就被新的记忆取代,只记得新人的欢笑,忘记旧人的笑脸。爱和怀念是两回事。男人忘不了旧情人,必然是他在过去的岁月里,曾经伤害她,那一次的过失,他无法弥补。当明知不可挽回,唯一补偿的方法就是怀念,同时也用对她的怀念来惩罚自己。自以为是的深刻不过是自欺欺人的说话。懂爱的女人通常输得很惨
  爱情本来就是残忍的,胜者为王。感情可以转帐,婚姻可以随时冻结,激情可以透支,爱情善价而沽。是的,在这细小的都市里,这就是我们的生活。今天的长相厮守,只是尽力而为而已。最安全和最合时宜的方式,还是和自己厮守。一个钱币最美丽的状态,不是静止,而是当它像陀螺一样转动的时候,没人知道,即将转出来的那一面,是快乐或痛苦,是爱还是恨。快乐和痛苦,爱和恨,总是不停纠缠。
  所谓缘分,也和发明一样吧,都是源于偶然。爱情也是一种发明,需要不断改良。只是,这种发明跟其他发明不一样,它没有专利权,随时会给人抢走。愈害怕失去的人,愈容易失去。愈想得到,就愈要放手。放手是很难的,但是别无选择。世上有很多东西是可以挽回的,比如良知,比如体重。但不可挽回的东西更多,譬如旧梦,譬如岁月,譬如对一个人的感觉放弃一个很爱你的人并不痛苦,放弃一个你很爱的人才是痛苦。食物可以有标签,说明"请在此之前食用"。女人不是食物,青春是有期限的,忍耐也是有期限的,请在期限期满之前好好爱她,好好照顾她,因为她是逾时不候的。万物有时,怀抱有时,爱情也有时序。爱情有生、老、病、死。
  爱情总在不知不觉间过期。有一天,我们把它拿出来,才知道它最鲜活的日子已经永远过去。在最有感觉的时候,她没有停下脚步,那么,也不必在一起走完那段路之后,回头去寻找那些散落在地上的感觉,路已经走完。爱情中最伤感的时刻是后期的冷淡,一个曾经爱过你的人,忽然离你很远,咫尺之隔,却是天涯。曾经轰轰烈烈,曾经千回百转,曾经沾沾自喜,曾经柔肠寸断。到了最后,最悲哀的分手竟然是悄无声息。有相逢就有别离,可是每个人都害怕别离。大家都知道,最后一次的别离就是死亡。我们口里说"天下无不散之宴席",心里却舍不得喝掉手中的酒,还想再唱一支歌,再唱一支歌。你可不可以不走?

赏月

我站在窗前,银色的月光洒下来,洒向远处,近处的楼宇.在这醚红闪烁的都市,月光仿佛已被忽略掉了……但我喜欢这月光,因为他寄托了我幼年时的梦想:我趴在炕沿上,低头望着坑坑洼洼的泥地,积水肆虐,沾着泥巴的鞋子,像舢板船一样在水上打着旋儿.昏黄的灯光下,墙壁上雨水留下的斑渍,哭着脸.年轻的母亲躬着腰,拿着水瓢,徒劳地向门外赶着水……那一年,我才三岁.但这最初的关于房子的记忆,却永久地定格在我的心头:风雨飘摇,居无定所.那时太小,还不懂得辛酸.当窗外的闪电和雷鸣悄悄隐退,我便开始天真地想:要是有像月亮一样的房子该多好啊!或许人类对居所的最初梦想,也如我当初那般纯朴无邪吧?但现在的嫦娥是否也会向往飞到寻常百姓家呢?“我们善于打碎一个旧世界,我们更善于创造一个新世界!”,这已绝对不仅仅是人类的豪言壮语.从远古的“构木为巢”,到现代的“私家别墅”,人类就是在这样不断梦想中,不断实践中,踩着梦的脚印一步步从远古走来的。当我们开始真正享用自己亲手烹饪的美餐,又会常常迷失在被林林总总屹立的高楼,所围困的街心花园。我们从何而来,又向何而去?于是带着困惑,与迷茫,人们开始留连于曾不齿一看的田园,矿野,沙丘……仍就还是在寻求,寻求一种来自于冥冥之中的梦想.在赞美牧野的广阔之余,仍就不会忘记在广博的原野上,安插上一栋更精美的“作品”.这便是人的本性__对居所永不停歇地追寻……我总以为,人类对房屋的追寻,其实是一种母性情结的光大.母腹是人类诞生这个世界之前最温暖的居所.这种最原始的纽带,给了人类苦思冥想的灵感,和永不停歇的改造,这过程其实就是一种追寻.兰心慧质的人类,千辛万苦打造的现代家园,无非就是在体验一种打坐于母体时的感觉:寻找一种身体上的安全,和心灵上的温暖.月光从远古一路走来,从没改变过,从没动摇过.改变的只会是月光下的原野和城市…….
摘自http://www.usa520.com/viewthread.php?tid=6597&extra=page%3D1

2008年9月11日星期四

Resting in True Love

Resting in True Love
S
(1 John 3:18) Little children, let us not love in word or in talk, but in deed and in truth.
孩子们,让我们不要爱言谈吧,要热爱行为和真理.
O
Truth: reality is the greatest measure of our love. And despite my opinions, God alone has a perfect understanding of truth, of reality. He helps us recognize truth by telling us to observe behaviors (deeds), which in turn gives us a more perfect understanding of love. Unfortunately, words and talk are too often cheap and deceptive claims that violate truth.
事实才是我们的爱的最伟大的财富,而不管我的观点是什么。上帝总是有它自己对真理的独特理解。他帮助我们认识真理,告诉我们要观察行为本身,以此来促进我们对爱之完美理解。很不幸,言谈却是廉价与蛊惑性的声称,违背了真相。
A
If I could not speak the language of people around me, could my deeds accurately prove my love? Before answering that, I need to decide whether I am willing to love people to the extent of laying my life down for them (1 John 3:16). Despite popular religious quotations, words of love are tremendously valuable: redemption, salvation, and mental health rest on true words. I work to make my words believable by my works.
如果不能用语言与周围的人沟通,我的行为能证明我的爱吗?在回答这之前,我需要决定我是否真的心甘情愿为了他们把我自己放下来。尽管那些宗教的言语,爱的格言已经够多了,什么救赎了,拯救了,精神疗法了。我将通过工作证明我的爱之格言真实可信。
P
Lord, may my deeds spring from Your love. May my words and deeds find rest in Your truth, and please wrest from me all false loves in word or in deed.
上帝,愿我的行为因你的爱而勃发,愿我的言行因你真理的指引而得到安慰,并真情地请求您摒弃我言行中所有的错误的爱吧!

Resting in True Love

Resting in True Love
S
(1 John 3:18) Little children, let us not love in word or in talk, but in deed and in truth.
孩子们,让我们不要爱言谈吧,要热爱行为和真理。
O
Truth: reality is the greatest measure of our love. And despite my opinions, God alone has a perfect understanding of truth, of reality. He helps us recognize truth by telling us to observe behaviors (deeds), which in turn gives us a more perfect understanding of love. Unfortunately, words and talk are too often cheap and deceptive claims that violate truth.
事实才是我们的爱的最伟大的财富,而不管我的观点是什么。上帝总是有它自己对真理的独特理解。他帮助我们认识真理,告诉我们要观察行为本身,以此来促进我们对爱之完美理解。很不幸,言谈却是廉价与蛊惑性的声称,违背了真相。
A
If I could not speak the language of people around me, could my deeds accurately prove my love? Before answering that, I need to decide whether I am willing to love people to the extent of laying my life down for them (1 John 3:16). Despite popular religious quotations, words of love are tremendously valuable: redemption, salvation, and mental health rest on true words. I work to make my words believable by my works.
如果不能用语言与周围的人沟通,我的行为能证明我的爱吗?在回答这之前,我需要决定我是否真的心甘情愿为了他们把我自己放下来。尽管那些宗教的言语,爱的格言已经够多了,什么救赎了,拯救了,精神疗法了。我将通过工作证明我的爱之格言真实可信。
P
Lord, may my deeds spring from Your love. May my words and deeds find rest in Your truth, and please wrest from me all false loves in word or in deed.
哦,上帝,愿我的行为因你的爱而勃发。愿我的言行在你真理的指引下得到安慰。并请求您摒弃我言行中的所有错误的爱吧!

2008年9月10日星期三

我最热爱的网站之一

我最热爱的网站之一http://steveswindow.blogspot.com/
博主为一个上帝般亲切的美国男人.应该是从事牧师之类的神职人员.我喜欢他的语言,非常之喜欢!
特分享给大家: This window allows me to share myself with whoever might want to look into my world. It allows me to look into your world, too. Sure, we present what we want to. My hope is that we will enlighten, encourage, and enjoy each other by our mutual sharing. Welcome.
这是个允许我分享我自己的窗口,通过这个窗口,任何想要进入我世界的人都可以分享之.当然,它也允许我进入您的世界.毫无疑问,我们彼此呈现我们想要的东西.我的希望是通过我们的相互分享,启迪的智慧,彼此得到最深切的鼓励!欢迎您!

创氏邀请贴

创氏邀请贴
中国创氏营销:诚邀全国各地销售人士,营销策划人士,立志创业人士,共同创业.凝聚我们的智慧,经验形成一股智慧源泉.整合各地人力资源,地方资源形成一个营销平台,作为投资.激发个人最大的潜能,使个人有限的能力得到最大的发挥,增强团队的创造力.用强大的团队创造力成就个人.让个人的价值得到最大的回报,从而完成我们的创业计划.改变我们平凡的命运. 创氏营销不需要你投资一分钱创业,只要你具有真诚的品德,高度的创业心,谦虚好学心,你就是我们要寻找的创业伙伴.让我们把分散的力量凝聚在一起,形成一股庞大的力量.为我们制造人生的新起点.详情请加盟创氏了解.有识之士请加创氏QQ群1部63529003;群2部:6348569.创氏欢迎你,我们期待你的加盟,共同实现创业理想.创氏营销网:www.csyingxiao.cn

创氏人

创氏成立于2008年6月,聚天下英才,创事业颠峰.整合人力资源;地方企业资源;网络资源;激发创业人士最大潜能,充分发挥各行精英专业技能.凝聚众人智慧形成一股智慧源泉.占据天时,地利,人和之优势.
天时:强烈的市场竞争,让有识之士有了更大的舞台.此为天时.
地利:创氏成员遍布全国各地,可真实,准确,快捷掌握各地资讯,此为地利.
人和:创氏人只有共同利益,没有利益冲突,是一个互助创业的团队.此为人和.
创氏聚集了全国各地优秀的营销人才;策划人才;网络人才;形成一个平台,高效、快捷的为发展中企业服务.从而获得自身的发展.
创氏人严格要求自己:真诚;创业心;谦虚学习心是创氏人的三个基本必备条件.
创氏人提倡:平等合作;您的发展是我们的发展.无功不受禄.
真诚让你拥有更多的朋友! 63529003
谦虚让你拥有更多的知识!
持之以恒让你拥有更多的财富!
更多的朋友+更多的知识+加更多的财富=辉煌一生

 罗马帝国的起源

  罗马帝国的起源
古代罗马国家建立在意大利半岛。亚平宁山脉从西北而东南,再向南,横亘纵贯于半岛之上。意大利北部有肥沃的波河平原;半岛东部的狭长地带,背山面水,适宜畜牧;西部山势展开,有些肥沃的平原,宜于农耕;南部和西西里岛也是宜于农牧业的地区。这些条件比希腊优越得多。半岛上河道纵横,河流平稳,水路交通方便。河流中以波河与第伯河最为重要。第伯河下游自古有利于航行,古罗马城就在它的南岸。古代罗马国家就是以罗马城为中心发展起来的。
在谈及欧洲古典文化对现代社会之影响力的时候,人们也许会不由自主地首先想到雅典卫城里那些令人惊羡不已、叹为观止的雕刻或是伟大的思想家伯拉图、苏格拉底等人的不朽杰作。然而一旦我们深入下去,便会发现,若论影响力,在当今的欧洲、美洲乃至亚洲的印度、阿拉伯等地,在它们的文化传统、行政制度、生活习惯等诸多方面,都或多或少地带有古罗马所遗留下来的痕迹。  的确,象昔日罗马帝国那般疆域广阔、经济高度繁荣、法制十分健全的古代国家,在中世纪以前的世界各地,恐怕除了盛极一时的中华帝国,再也难以找出其他足以同其匹敌的王朝来了。   关于罗马帝国的起源,人们曾经有过长时间的探索。然而,迟至今日,仍旧是各持一端、众说纷纭,未有定论。遥远的神话传说与近代考古发现的结果纵横杂乱地交织在一起,令人眼花缭乱,这就更为它涂上了一层极其朦胧神秘的色彩。早在帝国时代,古罗马史学家李维就曾说过:“关于罗马建城以前的传说以及罗马城本身的创建传说都充满了诗意的神话。……古人在讲述其民族起源时,把人同超自然的神结合起来,使他们的城邦显得更富有神圣性。如果允许其他人这样做,那么罗马人有辉煌的军事成就,把自己的祖先追溯为战神马尔斯。”     让我们带着这智者的话语,来到从欧洲大陆伸入地中海中的亚平宁半岛。在罗马帕拉佐博物馆里,你会发现一尊母狼哺乳婴儿的青铜塑像,它将会把我们带到那远古神奇瑰丽的传说中去……  公元前12世纪,斯巴达王廷达瑞俄斯的妻子勒达,生下了一个女儿,取名为海伦。长大以后,海伦的沉鱼落雁之容、倾国倾城之貌使全希腊各个城邦的王子们为之倾慕不已,他们纷纷带着大量的礼物,或以陆路,或从海路、涉波涛,历荆棘,不辞辛劳地奔赴斯巴达,来向她表达爱慕之意,并向斯巴达王求婚。最后,美丽非凡的公主选择了阿特柔斯英俊的儿子墨涅拉俄斯,做了他的妻子。海伦与墨涅拉俄斯彼此厮守,和睦相处,不久,他们便有了一个可爱的女儿名叫赫弥俄涅。
 然而好景不长,令人遗憾的悲剧开始了。当墨涅拉俄斯作了斯巴达王之后,宫廷中来了一位异国王子,他便是特洛伊王阿摩斯的第二个儿子帕里斯。斯巴达王热忱地款待了这异乡的客人,然而,却未曾料到帕里斯对海伦一见钟情,最后居然与海伦趁着黑夜的掩护私奔了。  愤怒的墨涅拉俄斯立即与他的兄长阿伽门农共同召集希腊各地城邦的王室英雄,讨论这件令所有希腊城邦感到万分羞辱的事情。其中有勇猛的大将阿喀琉斯帕特洛克罗斯,以及伊塔克王拉厄耳忒斯之子俄底修斯。同仇敌忾之中希腊人组成了一支10万人的大军,大约1000多只快船,横渡茫茫爱琴海前去讨伐特洛伊。这样,历史上著名的“冲冠一怒为红颜”的战争,即由争夺海伦——这位千古艳后所引发的一场持续10年的残酷战争,便爆发了。人们通常称之为特洛伊战争
希腊诸城邦的进攻遭到特洛伊人的顽强抵抗,尽管希腊人在特洛伊疯狂地攻城掠地,可是一直到了第九年也未能将特洛伊人征服。转眼便是第十个年头了,希腊仍在血战,他们攻进了克律塞,并洗劫了此城。希腊人在分配战利品的时候,把城里阿波罗神庙祭司的女儿克律塞伊斯奉送给了阿伽门农王。而勇敢的阿喀琉斯却爱上了迷人的克律塞伊斯。由此他和阿伽门农王产生了无法弥补的仇隙。但后来阿喀琉斯竟然退出了战斗。希腊失去了这样一位勇敢的将军后,根本无法抗御特洛伊人。特洛伊人乘机转守为攻,将希腊人打得一败涂地。经过多次激战交锋,特洛伊人竟然攻到海边,眼看希腊人就要守不住了。  强悍的特洛伊人打算烧毁希腊人的船只,然后将他们一举歼灭。而阿喀琉斯对此仍置之不顾,尽管阿伽门农向他请求和解。此时,阿喀琉斯手下一位著名的战将帕特洛克罗斯,不忍看到希腊人全军溃灭。便前去请求阿喀琉斯把铠甲借给他,他假借阿喀琉斯之名击退了特洛伊人,他自己却在与特洛伊名将赫克托的交锋中丧失了性命。  帕特洛克罗斯之死促成了阿喀琉斯与统帅阿伽门农之间的和解。阿喀琉斯挟着弑友之仇重新驰骋于沙场,这令特洛伊人大为吃惊,阿喀琉斯终于亲手刺死了赫克托,战局也随之大为改观。  经过10年的浴血奋战之后,希腊人的威名终于在燃烧的土地上得到尊重,特洛伊人不得不在他们面前俯首称臣。  特洛伊失陷后,他们的将领被迫远离国土,踏上逃亡的旅途。其中有个叫伊尼亚的将领也在逃亡者的行列中。他携同其父安基西斯及少数随从在希腊人的箭矢飞来之前就登上了远航的船只。  逃亡者的船只在浩瀚无际的海洋里足足飘荡了整整三年。船上的粮食与淡水眼看即将用完。这时正当绝望之际,命运之神拥抱了这群孤立无援的人。一场风暴又将他们带到了意大利海滨一个叫劳林敦的地方。垂死的人终于觅着了生还的一线曙光。疲惫不堪的逃亡者弃船登岸后,不禁为眼前的景物所吸引:一条宽阔的河流伸向了茂密的丛林,金色的阳光照耀着肥沃的平原,蔚兰的天穹倒映在明澈的湖水中。人们立即在这迷人的地方安顿下来。由于伊尼亚的缘故,那个海岸以后便改名为特洛伊海滨
当时,意大利这个地区的土著居民皆在马斯之子福那斯的管辖下。福那斯的部队与伊尼亚等人相遇,战斗很快平息,福那斯对这群衣衫褴褛却勇猛刚强的异乡人起了好奇之心。最终,他竟决定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伊尼亚为妻,同时也封给伊尼亚方圆400斯塔的亚的土地。从此,特洛伊人便在这里建立家园,定居下来。  特洛伊人定居于意大利之后,他们的命运从此又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  三年之后,等到福那斯死了的时候,伊尼亚由于婚姻的缘故,自然而然地继承了前者的王国。他称当地的土著居民为拉丁人,以纪念他的岳父拉丁那斯·福那斯。又过了三年,塔斯康部落卢都利人前来进攻拉丁人。这是由于伊尼亚之妻拉文尼阿原先是和卢都利族人的国王有婚约的缘故,战争由此而起。伊尼亚召令特洛伊人和拉丁人结成联盟,并肩作战,因此,他竟下令自己的将士以拉丁人自居。这一作法极大地巩固了他的军队,卢都利人不是伊尼亚的对手,只好引兵败走。  伊尼亚在击败卢都利之后,势力大增。后来,伊尼亚与附近一个强大的部落伊特拉士坎人发生了争斗。多年征伐的结果,伊尼亚最后获胜,然而不幸的是他本人在即将结束战争的时候竟溺水而亡。于是他与拉文尼阿(福那斯之女)所生的儿子阿斯卡尼阿斯继承了王位。  阿斯卡尼阿斯嗣位时年龄尚小,他的母亲拉文尼阿便代为执掌朝政。那时,拉文尼阿姆(伊尼亚为纪念其妻而命名的国都)已经成为一个繁荣富庶的大城市了。  像他的父王一样,阿斯卡尼阿斯也建立了一个城市。他从拉丁尼阿姆带来了一个移民团,定居在那里,并亲自为它命名为亚尔巴·隆加。亚尔巴建成后的第五年,阿斯卡尼阿斯便逝世了。他的儿子西尔维阿斯继位。此后的诸国王依次是:伊尼阿斯·西尔维阿斯、拉丁那斯·西尔维阿斯、加彼斯、提比利那斯、阿格里巴、罗慕路、亚文丁那斯、普多卡斯。他们全部以西尔维阿斯为姓氏。到此为止,伊尼亚的继承者已是第十位了。  国王普罗卡斯膝下有两个儿子,长子取名为努米托,幼子取名为阿穆略。老国王在临终前,决意将其位传给长子努米托。因而此事引起了阿穆略的嫉恨,他一心想攫取王位,成为西尔维阿斯家族的统治者。最后就在长子登基之际,幼子以武力夺取了王位。他残忍地杀了自己的侄子厄基斯都。为绝后患,阿穆略又强迫他的侄女利阿·西尔维亚作维斯塔神庙的女祭司,使她终其一生不能生儿育女。至于他那位老朽的兄长,阿穆略并未在意,加之努米托性格温和宽厚,赢得不少人的同情,他本人得救了。  不过智者千虑,最终必有一失。俗话说:马也有失前蹄的时候,此话一点不假。
丘比特之箭击中了西尔维亚。战神马尔斯对她一见钟情,西尔维亚无法拒绝马尔斯的柔情密意,两人终于双双坠入爱河。西尔维亚违反戒律,不久便身怀有孕。阿穆略闻讯后勃然大怒,马上下令将西尔维亚投入牢狱,以示惩罚。等她产下了一对双胞胎后,阿穆略又命令一女奴将婴儿投到台伯河中。其时正值台伯河泛滥时期,大水不断上涨,沿河白浪滔天。这位女奴不禁有些犹豫,她担心自己走到河中去会有危险。因此她将盛放婴儿的篮子置于河水弥漫的路旁就离去了。她心想:待河水再涨高些,孩子就会被洪水卷走。河水果真涨上来,然而幸运的是,大水并未将篮子冲走,因为河边的树枝将它挂住,孩子得以安然无恙。不久,随着洪水的日渐消退,阿穆略的计划成为现实的可能就也化作了泡影。  洪水刚退去,那一直处于酣睡中的婴儿由于饥饿的缘故就大声地啼哭起来了。恰在此时,一只到河边饮水的母狼听到那一声声清脆的啼哭声,不由得便循声走过去。当她发现这一对被人遗弃的可怜兮兮的孪生子时,母性的温柔被蓦然焕发出来。她立即用舌头舐干了孩子脸上的泪痕,并以自己的乳汁喂饱了他们。这一动人的情景刚好被过路的牧人发现,于是他将这一对孩子抱回家中抚养,并给两个孩子分别取名为罗慕路和勒莫。  春去秋来,光阴似箭,日月如梭,随着时光悄悄地流逝,兄弟俩也逐渐地长大成人了。他们每日跟随牧人外出狩猎,日出而猎,日落而息,就这样炼就了他们敏捷强壮的身体。  牧人看到孩子们已经长大成人,也觉得应该让他们出去干一番大事业了,应该去经历风吹雨打,应该去经历风雨的洗礼与磨难。于是便将兄弟俩的身世告诉了他们。他们含泪告别了精心抚养他们成长的牧人,然后勇往直前地走向了外面的世界。  罗慕路了解了自己的身世之谜后,立即与弟弟勒莫召令阿尔巴的民众举行了武装起义。起义者揭竿而起,手拿大刀长矛奋勇地攻入王宫,颠覆了阿穆略的王位。
罗慕路接着迎请流浪在外的外祖父回国,将王权归还了他。  兄弟俩决定在洪水退去后,在他们遇救的地方建立一座新的城市,以作为永久的纪念。  可是谁又曾料到,因为新城的命名,罗慕路与勒莫又发生了争执。最后经过占卜,哥哥罗慕路取得了胜利。然而此时仇恨的种子也已不幸地在他们各自的心中扎下了根。  罗慕路为建新城而日夜忙碌着。弟弟勒莫则一直在一旁袖手冷眼旁观着。终于有一天,勒莫在工地上以嘲笑的口吻对其哥哥说道:“你所建的城池如此的简陋,又怎能防御敌人的进攻呢?”血气方刚的罗慕路一时气恼至极,竟丧心病狂地不顾一切地奔上前去杀死了自己的亲弟弟。  新城经过艰苦的工作,最后于公元前753年竣工了。人们为了纪念它的创立者和建设者,他们将其命名为罗马(Rome)。  罗马的第一位主宰者罗慕路堪称一位贤明有为的君主。为了巩固罗马城的防备,罗慕路首先修建了帕拉丁城堡,并且不断地扩大整个城区的范围,当遵循古已有之的对神的敬意的仪式进行完毕后,他又召集全体民众开会,制定了王者仪仗,以示君王的尊严。而且为了确保自己的安全,他又建立了一支训练有素的卫队(据说是由12名强壮的武士组成)。为了使民众服从自己,他还指定100人为元老,入选的家族首脑及其家族被称为父族或贵族。总之,罗慕路将其所能考虑到的全部都付诸实际了。接下去他所要达到的目标则是要使罗马城的人丁兴旺起来。  罗马城在罗慕路的精心治理之下,如日中天,他们中的勇士们令其他部落闻之胆寒,令人不寒而栗。然而战利品尽管堆积如山,却有一个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那就是妇女太少了。国王曾派出使节前往其他部落去请求同他们联姻通婚,然而都遭到了拒绝,他们回答说:“我们根本就不愿意跟亡命之徒和强盗有什么联系。”  罗慕路为此事绞尽脑汁,最后终于有一条妙计涌上心头。他命令手下人放出风气,说罗马城不久将要举行一次规模宏大的节日赛会。罗马人也正在为节日进行十分豪华的准备。消息一经传出,立刻引起了强烈的反应。到了那一天,许多部族的人们都从四面八方赶来参加盛会。其中以萨宾族的人为最多,他们大都携其妻子、女儿前来观看。  不久,节日便开始了。当人们的注意力被那精彩的场面吸引住的时候,罗慕路就马上发出了早已预定的信号。早已布置妥当的罗马士兵看到信号,立即包围了会场,其余的人则一拥而入,他们纷纷挑选自己中意的姑娘,结果每个罗马人都捉到一个萨宾姑娘,并将他们强行带回家作为妻子。  蒙此大辱的萨宾人退出了赛会,他们决心以兵戎相见,来惩罚可恶的罗马人。他们刚毅的首领塔喜阿斯发出了集结的号令,军队很快便集结完毕,萨宾人与罗马人开始了一场流血冲突。  塔喜阿斯率萨宾人兵临城下,罗马人则坚守城池,拒不出战。后来,塔喜阿斯以重金贿赂城中守将塔彼阿斯之女塔彼亚,让她协助萨宾人进攻。
历史学家阿庇安曾这样描述道:“在注意防范她的父亲归来之后,她(塔彼亚)答应塔喜阿斯出卖驻军。”塔彼亚果真将城门打开,引导敌人进城。双方在城里短兵相接,这回英勇善战的罗马人又占了上风,不久他们便将萨宾人击败,塔喜阿斯只得率领部下撤出了罗马城。塔彼亚的叛逆不仅引起了罗马人的愤怒,而且她本人也为此付出了代价,“他们一听到塔喜阿斯的命令,就把黄金向那个女人(塔彼亚)投去,直到她重伤而死,埋葬在黄金堆下为止。”  然而,战败的塔喜阿斯并不心甘,待重整旗鼓后,又向罗马人提出挑战。双方约定在城外一山谷中进行决战。其时,双方军队从山岗中列队出击,在战场上杀得难解难分,其状甚为惨烈,可是谁也无法在短时间内将对方打败。正当此际,罗马人的妻子便出来为他们调解。阿庇安写道:“她们向父亲们的营幕前进的时候,向他们伸出她们的手,把她们替她们的丈夫们所生的婴孩给他们看,证明她们的丈夫们没有虐待她们。她们恳求萨宾人怜惜他们自己、他们的女婿们、他们的外孙们和他们的女儿们,恳求他们,假如不停止这个亲戚间的不神圣的战争,就首先把她们杀死,因为战争是因为她们而起的。”女人们的眼泪感动了萨宾人的心,因此“她们的父亲们,一则因为他们自己的困难,一则因为对这些妇女们的怜惜,并且看到罗马人之所以这样做,不是由于色情,而是由于需要,所以跟罗马人议和了。”(阿庇安语)  战争停止了以后,罗慕路与塔喜阿斯在一条大路上达成协议(这条大路因此命名为圣路)。协议约定,罗慕路和塔喜阿斯都为国王;当时在萨宾族军队里服役的萨宾人和其他愿意来罗马住的萨宾人都可以跟罗马人自己一样,在同样的条件下,按照同样的法律,在罗马定居。这样,两个优秀的部族便走向了溶和。达成协议后,罗慕路统治帕拉丁,塔喜阿斯领有卡匹托尔,共治五年。塔喜阿斯驾崩后,罗慕路为唯一王。后者执政37年,最后被元老院所杀。阿庇安说:“虽然他的统治像一个父亲而不像一个绝对的君王,但是他还是被杀害了,或者如有些人所认为的,升天了。”  就这样,罗慕路带着他的英名逝去后,他的继承者纽马·潘彼略掌握了罗马。据说这位国王也是一位理家能手。他的高明之处在于他懂得如何运用智慧和权力的魔杖施展他的才华。他以法制、伦理和礼仪教化国民,同时安秩定序。这样,罗马人由此从一个剽悍、尚武的民族变为集强健、睿智、温文尔雅于一身的强者,整个国家呈现着一派欣欣向荣、平和富足的景象。  接替纽马·潘彼略的是一个拉丁人,名叫图拉斯·霍斯提略。他的文治武功丝毫也不逊色于他的前任。作为一位注重法制的君王,他亲手制定了一部满足平民土地要求的法案,此举使得他深获平民阶级的信任。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完成了几代罗马君王们未竟的宏愿,以漂亮的手段将两个强大的城邦——罗马和阿尔巴·隆伽合并起来,因而这无疑使罗马更加如虎添翼,锐不可当。然而,正当霍斯提略春风得意之时,亚尔巴便有人起来反对他,他们担心这位罗马的主宰者有朝一日会对亚尔巴构成威胁,因此就联络了它邻近的一些部落来遏制霍斯提略。霍斯提略岂肯受制于人,便亲率大军前去征伐。孰料对方军中也不乏勇猛之士。这样经过一段时日,双方竟然相持不下。   罗马人唯恐拖延下去于己不利,便提出速战速决。霍斯提略与对手达成协议,战争胜负由双方各派三名武士以决斗来判定。霍斯提略于是选择了军中最为勇猛的荷累喜阿斯三兄弟为代表。有人责难他,认为他把他的一切的赌注错压在三个人的勇武上。国王对此则满有把握。无独有偶,亚尔巴人派去决斗的居然也是他们最得意的三兄弟。决斗开始后,众人都极为紧张地注视着场上的六个人。一片刀光血影过后,利克利斯终于为罗马人赢得了这场战争,因为他是决斗中唯一的幸存者。对亚尔巴的胜利,无疑树立了罗马在各部落中的威信。  与霍斯提略相比,安卡斯·马喜阿斯则显得那么黯然失色,不过他统治结束时,罗马的王政时代前期(拉丁和萨宾王统治时期)也就完结了。  从第五代国王开始,罗马成了伊达拉里亚人的天下。首先是塔魁尼阿斯,接下去是塞维阿·图利阿斯和琉喜阿斯·塔魁尼阿斯(前一个塔魁尼阿斯的儿子)。这几位国王不像以前的国王们那般以民主方式继位,而往往夹有阴谋或暴力因素。可是这并不能掩没他们所作出的某些贡献。  塔魁尼阿斯在位时,鼓励他的同族伊达拉亚人来罗马定居。他为罗马带来了全套伊达拉里亚式的王权仪仗,戴金王冠,坐镶着象牙雕饰的宝座,执鹰头节仗,外披绣花长袍,由12名持鞭斧的卫队经常护卫,以显示王者声威。塔魁尼阿斯是一位极为注重建筑工程的君王。今天人们仍能一睹其风采的罗马圆形剧场,便是塔魁尼阿斯的杰作。辉煌壮观的朱庇特神庙,也是在那个时期修建起来的。  我们可以毫不掩饰地说,在伊达拉里文明尚未进入罗马市民生活以前,罗马人的生活是质朴的,甚至可以说是十分简陋的——农牧民生活。塔魁尼阿斯给罗马注入了新鲜的活力:富丽的建筑、平展的街道、富足的商店以及众多庞杂的剧场、神庙、赛会、广场、下水道等。罗马从此变成了伊达拉里式的城市。  塞维阿·图利阿斯较之他的岳丈——塔魁尼阿斯,更为欣赏雅典的行政制度。等他登上王位后,便将自己的设想付诸于现实。首先,他对全国进行了一次人口财产普查。当时登记人口为8万人(指拿武器的成年男子)。图利阿斯把过去由库里亚全体平均负担的出兵出钱的担子转到富有阶级身上,同时他又将政权也都交给了这些富有阶层。接着,他将罗马城原有的规模进一步扩大,把维米纳尔、奎里那尔、厄斯奎林山外部都划入罗马城区范围。新建的罗马城区分成四个区,按人口交税,男女老幼皆须捐献,籍以计算人口。   传说图利阿斯还将一切应服役的男子,不论贵贱,一律按财产分成五个等级。第一等级拥有10万阿司;第二等级为7.5万阿司;第三级为5万阿司;第四级为2.5万阿司;第五级为1.1万阿司。每个等级按其财力组成不同数量的百人队。第一级出80个步兵百人队和18个骑兵百人队;第二级出22个百人队;第三级出20个百人队;第四级出22个百人队;第五级出轻装步兵百人队30个;其余阶层则象征性地出1个百人队。一共193个百人队。  此外,他又将原来的三个旧的氏族部落重新打乱,按地区划分为四个部落。   图利阿斯把城市分为四个区,把乡村分成26个区,共30个区。城里修避难所,以备战时用。  图利阿斯的这些措施总起来可以称得上一代政治性的革命,它使罗马从此真正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或者说,罗马此时才由一些松散的部族联盟过渡到真正意义上的国家。所以,图利阿斯的变革无疑应成为罗马国家形成的划时代的标志。
罗马第七代国王是塔魁尼阿斯的孙子琉喜阿斯。他是一位高傲的国王,从不肯听取臣下的建议。以至于到后来与贵族们的关系发展到了水火不相容的地步。尤其糟糕的是,他要求人们无论贵贱都要缴纳相同的贡赋,此举伤害了平民们的心。最后,贵族联合平民起来反对他的统治,将其逐出罗马城,并不允许他在王国内居住。从这时开始,国王的统治终结了,国家的管理权力便转到了执政官的手中。  就在琉喜阿斯被逐出罗马的次年,罗马建立了共和国。初建的共和国处境艰难,北方有强大的伊达拉里亚城市,东部和南部是剽悍的萨宾、埃魁和沃尔斯奇等山地部落,邻近的拉丁城市也不甘承认罗马一度取得的霸主地位,随时准备入侵罗马。公元前496年,罗马在莱吉鲁斯湖一役中击败了拉丁同盟城市。拉丁人同意与罗马结盟,共同对付萨宾人和埃魁人的入侵。但罗马最可怕的对手却是沃尔斯奇人。勇敢善战的罗马军队经多次激战,最后在公元前431年于阿吉杜斯山隘口决定性地击败了埃魁人,并击溃了沃尔斯奇人的部队。此后,罗马在沿海的安提乌姆和阿德亚、拉比奇建立了三个拉丁殖民地。  击溃了山地部族后,罗马下一个目标便是伊达拉里亚的城市威伊了。终于在公元前396年,罗马军旗插上了威伊城头。可是也确实费了一番周折,因为这座城市位于陡峭的岩石上,三面为深谷和水流,易守难攻,坚不可摧。罗马将领卡米路斯占领后所作所为给后来包围战的胜利树立了一个极坏的典型。他允许部下杀戮手无寸铁的平民并将投降者出卖为奴。威伊从此从伊达拉里亚城市的名册中消失了,同时罗马由于获得大量战利品而暴富起来,面积扩大了将近一倍,被征服土地一部分分配给穷困的公民,又把一只金碗——战利品之一奉献给了德尔斐的阿波罗神。  征服威伊标志着罗马征服世界的第一个明确的战争目标实现了,在罗马传统中作为这个城市军事史上的转折点而记录了下来。  完成了对北部意大利的征服,又稳定周围的邻邦之后,罗马军队开始向亚平宁半岛中部推进。公元前349年,罗马与拉丁人由于利益未能均沾而走向公开对抗。为战胜罗马,拉丁人与坎佩尼亚人、奥伦克人和沃尔斯奇人结成同盟。罗马则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他们同萨姆尼特人保持同盟关系,全力进行对拉丁人的战争。  这样,经过两年左右的流血,双方在特里劳努姆城下展开了决战,拉丁人和坎佩尼亚联军失利,罗马以单独缔约的方式瓦解了拉丁同盟,这样就奠定了包围整个意大利同盟的基础。罗马所采取的政策是命令他的同盟者提供军队,为了共同利益而战斗,而不是交纳税款或贡赋。由于罗马在赢得整个意大利霸权之前,还必须同控制6000平方英里土地的萨姆尼特人决一胜负。  公元前315年,罗马人开始向阿普里亚扩展,以便从背后包抄萨姆尼特人。在以后20多年时间里双方未停歇地进行了三次萨姆尼特战争。罗马人在战场上饱尝了胜利的荣耀与战败的辛酸,不过最后他们仍是幸运者。第三次萨姆尼特人为挽救覆灭的危险,与伊达里亚人、北意大利的翁布里亚人、高卢人联合起来,在翁布里亚的卡美利努姆击败罗马,曾经一度缓和了局面。战败的罗马立即重振旗鼓,最终于森提努姆附近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到公元前3世纪中叶,除波河流域外,意大利的其余地区已全部在罗马的掌握之中了。罗马把意大利各地区征服以后,并没有立即组成统一的国家,而是把被征服的各地区变成所谓的“同盟者”和“臣属”,实行分而治之的政策。   罗马征服意大利以后,它就成为西部地中海的一个大国;之后,它就向西部地中海地区扩张。在向西扩张的同时,它又向东扩张。从而最终把罗马推上庞大帝国的顶峰。  从罗慕路建立罗马城一直到琉喜阿斯被逐,罗马就这样完成了自身的完善的过程,因为已有的那些基础,罗马人才有可能在往后的岁月里纵横驰骋,向欧罗巴、亚细亚和阿非利加的土地伸出驾驭的手臂。  经过几个世纪的征战讨伐,到公元前2世纪时,罗慕路的继承者们已将帝国的版图扩充到了极限。有人评论说,罗马帝国的疆域西临大西洋,东至高加索山和幼发拉底河,同时他们还统治了整个地中海的岛屿以及海洋中的不列颠。亚述人、米提人和波斯人的延续年代合并起来(这些是亚历山大以前三个最大的帝国)也不到900年,而这样长的时期罗马已经达到了。米提人和波斯人的最大的海上势力也只包括旁菲利亚湾和塞浦路斯一个单独的岛屿,或者可能包括地中海属于爱奥尼亚的其他一些小岛。他们也控制了波斯湾,可是公海又比它大得了多少呢?  尽管占有了一个包容这样多、这样大的民族的帝国,然而罗马人却为此辛勤操劳了500年,在这500年时间里,他们经过许多艰难困苦才在意大利本部巩固地建立起他们的势力。这个时期的前半段,罗马人是在国王统治之下;但是在驱逐国王、宣誓不受国王统治之后,他们就采取了贵族政治,每年选举他们的统治者。最后,在500年以后的两个世纪中,罗马人的领土迅速扩大,他们在外国获得了史无前例的权力,使大部分国家处于他们的统治之下。   “读史可以使人明智”。这是英国著名哲学家和近代实证科学的始祖——培根的名言。确实,历史可以给我们每个人以有益的启迪和警省。从罗马城构建的历程中也同样可以有此收获。  谨慎和幸运,罗马人的帝国达到伟大而持久的地位;当取得这个地位的时候,在勇敢、忍耐和艰苦奋斗方面,他们确实是超过了除炎黄子孙外的其他所有民族。在牢固地巩固他们的势力之前,罗马人绝对不由于胜利而骄傲;虽然他们有时候,在一天内丧失了2万人,在另一次丧失了4万人,又一次丧失了5万人;尽管罗马城本身常在危急之中,他们也绝对不由于不幸而沮丧。饥饿、温疫、暴动,甚至所有这些事情同时发生,都不能挫折他们的热忱;直到经过700年胜负难测的战争,最后他们才达成这般伟大的成就,取得这般的繁荣,作为老谋深算的报酬。  正因为罗马帝国占有广阔的土地,他们的影响才如此深远。罗马法被人们公认为私法之源,其基本原则在今天仍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罗马人性格高雅,兴趣广泛,在文学、艺术等领域皆有高深的造诣。因此我们可以说,世界文明史中如果缺少了这个帝国,现代社会就决不会有今天这样的发达和繁荣。

2008年9月8日星期一

new to zenzuu


God has answered my prayers by letting me find ZenZuu.com and I am very grateful to be part of this dynamic family of enterpreneurs and other great group of people who believe in networking through out the internet. Every day that I get to listen to the conference calls is a great feeling that makes me full of hope for a better life. And I know for sure that I will reach my goals for financial freedom for my family. Friends who are in my upline and downlines,are like family to me. because they share my thoughts and feelings. It is great to know that I am in the right place at the right time. ++++++++++++++++ John 3:16 " For God so loved the world that he gave his one and only Son, that whoever believes in him shall not perish but have eternal life."https://join.zenzuu.com/tiansheng76 or http://www.zenzuu.com/tiansheng76

2008年8月25日星期一

一个人的孤军奋战--网络论坛版的精彩话剧

诸位,我亲爱的读者朋友们,敬请阅读“一个人的孤军奋战”篇!摘自“统计内网天外魔境论坛”
hillyong :(等待错过)我眼中的娉婷JJ和她的直销好吧~姑且我认可了娉婷JJ的伟大,至少在猫M看来追求梦想是每个人的权利,而娉婷JJ如此执著的广告着他的直销工作,却不得不让我汗颜了。但是,每每有人呼吁着的时候,便是他希望有人跟随的意向,如阿Q意想中的革命者要革命前怎么也要告之同去。这样看来,娉婷JJ是在叫:“革命了哎~~同去~~同去!”于是乎我们也该欣然前往,大赞之,娉婷JJ才高兴了,符合剧本要求。但是,阿Q的智力只是停留在画的圈是否圆的IQ上,姑且不说做统计报表的同仁们是否大学毕业,貌似直销的大致内容还是知道少许滴。娉婷JJ为直销摇旗呐喊,是为他希望追求利益的梦想,但明知道革命不能拿到什么东西,连尼姑庵里的小尼姑手都不能摸上一摸,又有多少人会跟随你呢?一再的广告除了昭示你追求的东西是如此不可捉摸(貌似也显示你的IQ在画圆圈上下徘徊),徒招人鄙夷外,什么作用都起不到。
妮可·罗宾: 我对直销和传销的区别真的不懂,所以不便说啥了...........我只知道传销是发展下线,然后抽水吃........那么直销简单点说是什么?谁解释下呢
小猫 :(修罗的公主)直销是通常意义上的直接销售。以顾客为终端,生产商为始端的产品销售方式。为了省去在销售过程中的其他费用,厂商通常会采取一种从厂家直接销售的方式来进行售卖商品。随着网络的发展,现在很多的直销方式是以互联网为媒介,在网上扣除掉柜台销售的费用,而由顾客自己进行商品的评定和购买,以独立意愿进行商品的买卖~~说实话,我从来就没觉得安利的这种销售方式属于直销之列~~至少,在我的学识范围内,直销的解释是这样的~~~
妮可·罗宾:哦,明白了,那要是这样理解的话,直销确实是一种独特的销售方式.那聘婷JJ是想卖给我便宜的安利的商品么
小猫 :(修罗的公主)貌似不是,这个,她应该还是要在其中抽成的,不然,她的梦想就泡汤了~~~
hillyong :(等待错过)如果能够真实的带来好处,而不是广告吹嘘的利益,娉婷JJ的宣传不会有人反对,但是这个娉婷JJ广告的直销,谁都知道是搞的什么东东。也就不要想让人赞同了。小猫 (修罗的公主):ps一句:由于安利在中国的销售方式,所以安利产品通常会尽量使柜台价和所谓的“直销”价格有一定的价差。然后利用这种价差进行商业游戏……
浮云: 安利的销售方式是直销..........销售理念是传销.........中国的传销其实都是安利的模仿秀.......其实不需要加以排斥........个人想法不同......
小猫 (修罗的公主):所谓商业游戏,也就是安利所谓的“安利文化”的文化销售模式。也就是将利润和文化直接挂钩,利用人类的传播心理和追逐利益最大化的思想来进行所谓的“文化洗脑“,或者是美其名曰的“文化革命”。
妮可·罗宾 NICO:如果真能便宜的买到安利产品,就算聘婷JJ从中赚取利润也无可厚非,做买卖是以利益最大化为前提.但要是抽水甚至说要发展我也从事所谓的直销的话........ KOLOSI!!!
hillyong :等待错过追求梦想没有错。错就错在出来希望别人跟你一起去。。。对的还好说,错的就是教唆罪了。
小猫 修罗的公主:当然,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从中是可以获得一定的好处的。但是,由于这种销售方式所引起的一系列的社会争议就成为了大众所思考的一个问题,究竟,传销和直销有什么区别,这种洗脑式的完全销售模式是否是真正意义上的直销。
小猫 修罗的公主:一直引发的一个社会争论是:销售本身并没有错,但是,当销售和信仰划上等号了,这种强制性的心理暗示,对于正确的公平的理智的判断产生影响的心理暗示,到底是不是可以算成是一种文化侵蚀或者说文化腐蚀就成为需要进行思考的一个问题了……诚然,作为一个包容兼济的民族——中华民族。我们是允许有文化思想的碰撞产生的。因为,往往文化差异的碰撞能使文化显现出更加深刻的意义。但是,如果仅仅使单方面文化的侵蚀,那么,就需要进行理智的对待了…
hillyong 等待错过:传销的根本在于其商品的实际价值大大低于购买这个商品所花费的价值,而又标榜他的商品物有所值。而直销的根本理念是扣除所有中间商环节,直接从工厂出厂到消费者手里,但是,直销的理念只能是概念上的东西,没有哪个厂家能够保证他的货物是直接到消费者手里的,因为商人就是为了追求利润存在,如同娉婷JJ这样的人,只要能够追寻到利益,任何方法都可以利用。娉婷JJ为了安利所谓的直销呐喊,也只不过为了中间商的利益呐喊而已。
小猫: (修罗的公主):现代社会步伐的加快,以及生活多样化复杂化的现状,导致人们对生活以及生命的意义缺乏了一定的坚定性。而这些所谓的“文化”,就带着这样的华丽的文化“外衣”,开始悄悄的将自己迫切需要的信仰化洗脑工程在此混乱中趁虚而入。于是就有了这样一大批一大批所谓的“安利人”等等的出现……
hillyong :(等待错过)如同路边摊喇叭里的跳楼大血价一般,都是商业广告而已,没什么值得表扬的。
liuyang:现在那里有直销啊!!
小猫 (修罗的公主):直销是理想的销售模式,反正我觉得是很难实现的:)毕竟,世界并不是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我觉得开始和各位碰撞思想的火花了。很有感觉,我喜欢…………嘿嘿
hillyong (等待错过):所以不要鼓吹什么直销。听了就烦。就像卖菜的小贩说亏本卖你大白菜一样,还巴不得你感恩戴德,似乎要欠多大一个人情。小飞侠 :(坏小子)那谁能厂价本钱卖给小猫 
小猫:(修罗的公主):楼上在做梦~~你去趟安利厂家,找人也许能做到~~嘿嘿~~我上次托法国同学给我买香水,从厂家拿,那个爽~~一瓶CD30毫升的才折成人民币大概20多块,白菜价~~后果是,她差点在飞机场扣着不让回来了,因为,大家都让她带的香水……至今还是她每次见到我们抱怨的事件之一……
liuyang:原帖由 小猫 于 2008-8-18 17:13 发表 直销是理想的销售模式,反正我觉得是很难实现的:)毕竟,世界并不是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 太有道理了啊!archur (西戎牧羊人):直销就是披着合法外套的"传销",个人观点,请批评指正蓝天碧水:我感觉安利产品确实不错,但价格远远高于市场上同类产品。确切的说,还是有传销的成分在里面。
但丁:有嘛好争的,我也觉得在水区打广告很不合适。但是聘婷姐姐的脾气可是一等一的好啊!每每被驳斥,被攻击,跟没事人一样,何等可贵,哪个谁啊!小云啊!小猫啊!多学学这脾气,将来能找个好老公。嘿嘿!
小猫 (修罗的公主):好的,偶也不生气了,以后直接就扣分就好了,嘿嘿:)偶还想找个好老公的说~~
但丁:不要抱着这种邪恶的念头工作,你应该订个更远大的目标。
天生娉婷:::真理越辩越明我是为了追求真理,不是为了做奸商!所以我从来都不生气,当然不代表我有足够的“涵养”!!!自古以来,真理从来都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正如权力与金钱总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一样。所以大家越反对安利,越表明到底“草根阶级”人数多呀!更从侧面验证了“真理”从来都在少数人手里的道理!!!也正因为大家都不是有钱有势有胆有识的“主”儿!不敢特立独行,不敢与众不同,不敢逆向思维,所以才只会一窝蜂人云亦云!但想想草根阶级本性使然,这样的结果也在预料之中,又有什么好生气或难过的呢?如果大家觉得做草根阶级很幸福,做不做安利又有什么关系呢?我以为人活一世,幸福才是顶顶要紧的!有人也许会问,你做安利赚了几个钱的呀?我要明白清楚地告诉大家,一分“钱”没赚到,(我以为幸福是无价的,用金钱来计算,未免太小气了)还倒贴了许多学费呢!我单单收获了无限的幸福而已,自己认为值得就够了。正如“结婚”一样,娶妻生子样样要花钱,单身过多舒服呀!可每个人都希望获得美满的婚姻和家庭。如此讲来,幸福只是自己的个人感受罢了!我没意思要别人加入,我只是忍不住想向别人炫耀我的“幸福感”和“幸运感”罢了!!!倘若因此招来大家的厌恶,娉婷在此表示由衷的歉意!!!还是那句话,如果你觉得很幸福,那么一切都OK!!!可惜的是,人生往往是没有“危机”的时候恰是最大“危机”的时候!!!所以我不敢怠慢,我必须一直给自己充电,吸收新鲜养料!!!对我而言,遇到安利跟嫁了个好老公没太大分别!因为我终于找到了我的“理想”所在!能与运行在全球90多个国家的大公司结缘,享用世界五百强企业文化饕餮大餐,与优秀的有品位的成功人士和老师交朋友并一路同行,拓宽我的人生视野,放大我的人生格局,成为“国际人”,我此生无憾!我记得我最爱读的《简爱》里中曾有这样一句话:“我爱桑菲尔德府,因为我在这里拥有一个快乐而充实的人生!至少暂时如此!在这里我没有遭人践踏,思想也没有被弄得麻木僵化,...我跟我以为高尚的,光明的,美好的人和事物在一起!所以要我离开这里,我很难过和痛心...”天,这简直就是我的心声呀!!!在安利里,我这个小女子生平第一次有了一种堂堂正正做人之感!(话又说回来,简爱爱罗切斯特,我不喜欢做伪君子的!是因为对方是个富有的庄园主!“爱”从来都不是无缘无故的!如同我爱安利,因为安利公司实力雄厚)而且按照西方“幸福经济学”的逻辑,幸福一来,好运自然来!结婚了,票子,房子,孩子迟早都会有的了!!!早晚而已吧!!!(除非我有先天的“绝育症”,那就没办法了!!!哈哈!!!)
小猫 (修罗的公主):看了姐姐的帖子,我深刻的感觉到我还是正常的,我想正常的生活,至少我希望我的老公是个人,不是个品牌~~~
但丁:好男人牌“老公”
foolfox200 (悠然疾风):安利最有爱了
hillyong (等待错过): “自古以来,真理从来都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正如权力与金钱总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一样。”这样一句话你也好堂而皇之的拿出来乱喷口水?20%的人拥有80%的财富是正常的社会经济格局?权利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为什么要求三权分立?不要把自己不懂的东西拿出来炫耀。“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中”,这句话未必错,但没有人告诉我们——谁是那些掌握真理的少数人,也没有人能够确保他就掌握着的是真理,除非若干年后经过实践检验。所以不要标榜你的什么哲学,你说的充其量是你的世界观而已。伟大先哲马克思说过“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宇宙万物无时不在运动着,《易经》讲的也是万物变化之理。真理同样在变化着。如今科学家们发现,宇宙星系的位置都发生了改变。西方的星座学也由于星系的变化而发生了改变。 何谓真理?其实就是人们普遍没有认识到的理,即先于众人知道的理。当“地心说”成了人们的共识时,布鲁诺却说“地球围绕着太阳转”,后人赞布鲁诺发现了真理。如今人人都知道了这点,再没有人会认为知道这点的人是掌握了真理。如过去封建迷信严重,科学即是真理,如今科学已经渗入人心,大多人又开始迷信科学,而真正看透宗教本质的人,又称为真理的掌握者。 记得有位物理学家说过,“真理的反面还是真理”,国学中有“反者道之动”之说——向事物的对立面转化才才称得上是道的体现。如今人类社会在物质方面的造诣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对精神世界的研究开始初露端倪,尽管只有少数人,却依然挡不住其真理的光芒。 难能可贵的是,这些少数人不仅需要勇气——“枪打出头鸟”啊,更学要智慧,逆着多数人的思维相当于以卵击石。所以圣人无言,他们用适时适世的方式渡人,哪怕是谎言,却不宜是直言;或保持沉默,等候时机;有的则干脆遁入深山老林,以求自保。 真理一旦被大多数人接受,其对立面又为新的真理,当“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中”被大众接受时,此理又不再为真理,而转化为假理了!
浮云 (baby):法克........有正事没正事老........都给俺打劫赚钱去....
hillyong (等待错过):你无权干涉其他社团人员活动!~~
lmx:
我看见丫的就想骂人。。。。又怕被人给河蟹掉。。
浮云 :(baby)原帖由 hillyong 于 2008-8-19 08:57 发表 你无权干涉其他社团人员活动!~~ 你个呆子......你再刺激潘停jj会出事的......你几岁了那么喜欢抬
但丁:世人愚钝啊!
lmx:原帖由 浮云 于 2008-8-19 09:16 发表 你个呆子......你再刺激潘停jj会出事的......你几岁了那么喜欢抬..... 赶紧给丫刺激死算了丫一出现看着就烦。。。。但丁:有什么关系,闲着也是闲着嘛!
微云:挖,难得一个帖子到第4页都还没跑题!小h让我刮目相看啊~~~
但丁:小H?人家孩子都快一岁了,小云你加油吧!
水草妖妖:安利的某些产品确实好用的说~偶尔看见:广告在哪????
水草妖妖:就是啊~广告在哪里?
小猫 (修罗的公主):被本大人沉帖了~~
whitesheep:支持封杀广告贴
小樱:安利产品,我不大信任这个品牌。
天生娉婷:生活象剥洋葱,总有一层让你哭!生活象剥洋葱,总有一层让你哭!忧着点好!正因为我饱尝过苦难,正因为提前哭过,所以才能对这个"滚滚红尘"有了较清醒的看法.好几天没到天外了,但实在因为想念大家的缘故。没办法,“爱”这玩意就是这么贱!!!大概真的是所谓的“哪里有爱,哪里就有痛苦!”吧!看到你们这么团结一致攻击我,说句实在话,内心深处竟涌出几许莫名的欢喜。说明大家都活的有滋有味大家都这么友爱团结!(如果这个世界人人都团结友爱,该有多幸福呀!)更证明了我们的“天外魔镜”论坛是值得大家珍爱的好去处!因此,为了“我爱你们,我爱你们大家”,所有的痛苦与误解我统统承担!不再做任何辩解!!!但,我把我们的精彩辩论发到我的外网帖子里了!这是我的外网博客地址:http://gladclover.blogspot.com/题目就叫“一个人的孤军奋战”!没办法,实在是因为你们以多胜寡的缘故,赢得并不光彩!我也要找点补偿,才好心理平衡!顺便吸引一下大家的眼球,多点击一下我的GOOGLE广告了!!!
注:这篇帖子,我几乎原文照搬了上去。勿需太多言语,明眼人一看,就晓得官僚作风多严重!动不动就“本大人把帖沉了!”动不动就被所谓的“大人们”沉帖,外人又从何知晓安利的真面目呢?我的关于直销文化的帖子也不知道被“沉”到哪里去了?某某人自身在连直销是什么东东,直销的概念都还搞不清楚的状况下,就在那里疯狂恶毒地叫嚣!拿过时的知识拉虎皮扯大旗张冠李戴,还借我最热爱的作家之一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来挑衅,简直孰可忍,孰不可忍?
所以,我的读者朋友,假如您对直销文化有兴趣或者有好奇心的话,请暂时委屈一下,打开这个网址尽情浏览吧!http://amway.cangzhuo.com/ 里面搜集了一些比较完整意义上的直销文化的起源以及在国际社会上发展的内容,如“你知道什么是思想期货吗”?“财富藏在哪里”?等等。相信大家看过后定会有所顿悟!!!真正是“茅塞顿开”之感!!!
关于直销文化的精彩文章,日后还将源源不断地补充之!敬请期待!!!

2008年8月15日星期五

洛丽塔

洛丽塔,对有些人来说,可能是一个很旧的词了,但对我来说还是一个新词。有必要记一笔。洛丽塔你大概知道什么是“洛丽塔“(Lolita)。Lolita 的衣着,指的是少女装,粗俗一点说,是装嫩。当然,装嫩是有境界之分的。日本人对Lolita的迷恋几近畸形地步。日本人日本的 ACG,即动画、漫画、游戏机中,特别流行 Loli 的角色,也就是外表年龄不到十五岁、形象可爱、天真无邪、身体未发育或轻度发育的少女。日本关于娈童癖分为两种,迷恋小男生的叫 Shotacon,是 Shota Complex 的简称,Shota 的汉字是正太;迷恋小女生的就叫 Lolicon,是 Lolita Complex 的简称。Complex 就是情意结。  Lolita 现已大行其道,究其始源,是出自一本小说,是俄裔美籍小说家纳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的1955年出版的长篇作品,书名就叫《Lolita》,中译本为《洛丽塔》。故事描述一位中年教授汉伯特不可救药的爱上了房东12岁的女儿洛丽塔,近乎病态的执迷把他引向毁灭的结局。由于小说的题材——恋童——为道德社会之禁忌,因而该书岁广泛流传但却遭到持久而激烈的非议。小说在法国遭到短期禁毁,在美国迟至1958年才出版,在澳大利亚则直到1964年还被列为非法书籍。然而小说的影响之大可谓经久不衰,它曾获选纽约公共图书馆1995年"世纪之书"(books of the century)中"当代文学的里程碑"(landmarks of modern literature)类,以及美国蓝灯书屋1998年二十世纪百大英文小说的第四名。"洛丽塔"一词甚至被收入词典,人们约定俗成的用它来形容极富诱惑力的早熟女孩(有人说Lolita这个名字原本指射的是查理卓别林的第二任妻子——未成年的女演员Lillita McMurray)。另有一种较为流行的解读是,洛丽塔并不单纯是性的小说。它影射了以欧洲为代表的传统精英文化向以美国为代表的现代流行文化的臣服,或曰老迈的欧洲文明妄图通过劝诱年轻的美国文化而达到复兴,表达的是前者的悲哀无奈和后者的傲慢狂欢。三十年间分别有两位导演将小说搬上银幕。片名《洛丽塔》又译作《一树梨花压海棠》,典出宋代词人张先(990-1078,字子野)和苏东坡之间的文人调侃。张先在80岁时娶了18岁的女子为妾,一次聚会上,好友苏轼做诗调侃他:“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可见,此处的梨花指白头丈夫,海棠指红颜少妇,再用一个暧昧的“压”字,可谓风流尽显。第一次拍成电影因为时代保守,床戏轻描淡写。  第二次拍成电影是九七年,由阿德里安˙莱恩(Adrian Lyne)执导,杰瑞米˙艾朗斯(Jeremy Irons)和多明尼可˙史温(Dominique Swain)主演。第二次改编较忠于原著,因床戏大胆,加上主题有争议,许多地方未能公开放映,但实际上是一部好电影。因这部小说和这两部电影,使 Lolita 成为一个通用的字汇,指年轻而挑逗的女孩,或是娈童癖的少女对象。而时尚界所引申的Lolita风格,意指甜蜜可爱,就像漫画中的女生一样,清新而性感,令中年男士无限遐想。